当宝宝开始摇摇晃晃迈出人生第一步时,父母的心中总是充满喜悦与期待。但如果发现孩子走路时总爱踮着脚,不少家长就会立刻紧张起来:这是不是骨骼发育出了问题?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走路姿势?其实,孩子学步期踮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并非所有情况都与骨骼异常有关,需要我们理性判断、科学应对。
从发育规律来看,刚学走路的宝宝踮脚往往是正常的生理过渡。10-18 个月是儿童学步的关键期,此时他们的平衡能力尚未成熟,腿部肌肉力量也在逐步发展中。为了保持身体稳定,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选择踮脚姿势 —— 这种方式能让脚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通过调整重心来维持平衡,就像我们成年人在走窄路时会下意识收紧脚步一样。随着月龄增长,当孩子的腿部肌肉力量足够支撑身体,平衡感也日趋完善后,踮脚现象通常会在 2-3 岁左右自然消失。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学步期踮脚属于这种暂时性的发育现象,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不过,有些踮脚行为可能与不良习惯或环境因素相关。比如长期使用学步车的孩子,由于脚蹬在车底部时自然处于踮脚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条件反射,脱离学步车后仍保持这种姿势。还有些宝宝喜欢模仿他人的动作,如果家中有长辈存在踮脚走路的习惯,孩子可能会刻意模仿。此外,过早让孩子穿不合脚的鞋子,尤其是鞋底过硬或鞋码偏小的款式,会限制足部正常活动,迫使孩子用踮脚来调整舒适度。这类因习惯或环境导致的踮脚,只要及时干预 —— 停用学步车、纠正模仿对象、更换合适的鞋袜,通常能在数周内得到改善。
需要警惕的是,少数踮脚情况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其中最需关注的是跟腱紧张或痉挛。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脚跟的重要组织,若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导致跟腱挛缩,会使脚跟无法正常着地,迫使孩子长期踮脚行走。这类孩子往往伴随其他表现,比如跑步时步态僵硬、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小于同龄儿童,用手触摸跟腱时会感觉比正常孩子更紧、更短。此外,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引发踮脚,如脑瘫患儿常因腿部肌肉张力异常增高,出现持续性踮脚姿势,同时可能伴有肢体活动不协调、反应迟钝等症状。
区分生理性踮脚与病理性问题,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家庭检查初步判断。让孩子平躺,轻轻向上推其脚掌,观察踝关节能否轻松活动到 90 度(即脚掌与小腿呈直角);若能轻松达到,且孩子在放松状态下(如坐着或躺着时)脚掌可以完全放平,则多为生理性现象。反之,若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或孩子在任何状态下都无法将脚跟放平,就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体格检查、足部 X 光片、肌电图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骨骼发育异常、跟腱问题或神经系统病变。
对于生理性踮脚,家长无需过度干预,更不要强行按压孩子的脚试图 “纠正”,以免引发孩子对走路的抵触情绪。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游戏帮助孩子改善,比如让孩子在柔软的沙滩垫或地毯上赤脚行走,增加足底触感刺激;玩 “踩影子” 游戏时引导孩子刻意将脚跟先着地;或者让孩子扶着栏杆练习上下台阶,锻炼腿部肌肉控制能力。这些方法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走路姿势,比生硬的纠正更有效。
若经检查确诊为病理性问题,则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跟腱挛缩较轻的孩子,可通过康复理疗(如手法拉伸、热敷、按摩)改善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松解跟腱。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踮脚,除了针对原发病治疗外,还需配合长期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肌肉控制能力和运动协调性。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理想,多数孩子经过规范治疗后,都能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总之,孩子学步期踮脚大多是成长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与骨骼发育异常并无直接关联。但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科学判断,区分正常发育与潜在问题。当发现异常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才能确保孩子的足部健康发育,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自信。
(潘一品 南乐县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