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走路不稳总摔跤?可能是发育迟缓的预警信号

2025-03-16 09: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学会走路是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有些宝宝走路不稳、总摔跤,家长往往觉得这只是孩子调皮或尚未熟练,却可能忽视了这背后可能隐藏的发育迟缓问题。

一、正常走路发育进程

宝宝从出生到学会走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宝宝在3个月左右开始有抬头动作,这是颈部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6个月左右能独坐,说明腰部和背部肌肉有了较好的支撑能力;8-9个月开始尝试爬行,这不仅锻炼了四肢的协调性,还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到了10-12个月,大多数宝宝会扶着家具或其他物体尝试站立,随后迈出人生的第一步。通常在1岁半左右,宝宝能够较为稳当地独立行走。当然,每个宝宝的发育速度存在个体差异,稍早或稍晚一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明显偏离这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就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走路不稳总摔跤的可能原因

肌肉骨骼问题

宝宝的腿部肌肉如果发育不完善,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就容易在行走时失去平衡而摔跤。例如,有些宝宝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腿部肌肉没有得到充分刺激和发育。另外,骨骼发育异常也可能影响走路姿势和稳定性,像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会使宝宝在行走时出现摇摆步态,增加摔跤的风险。

神经系统问题

如果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小脑发育不良会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导致宝宝走路时步态不稳、容易摔倒。还有一些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等,会损害神经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使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运动,进而影响走路。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输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如果宝宝存在感觉统合失调,尤其是前庭觉和本体觉失调,就可能出现走路不稳的情况。

三、如何判断是否发育迟缓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走路的姿势、频率以及与其他运动能力的对比来判断是否存在发育迟缓。如果宝宝走路时双脚呈内八字或外八字,且长时间没有改善;或者走路时身体摇晃幅度较大,像喝醉了酒一样;又或者与同龄宝宝相比,走路明显迟缓,且其他运动能力如爬行、站立等也存在滞后,这些都可能是发育迟缓的信号。此外,如果宝宝除了走路不稳,还伴有语言发育迟缓、认知能力低下等问题,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应对措施

一旦发现宝宝走路不稳可能存在发育迟缓问题,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B超等)以及神经系统评估等手段,确定宝宝的具体情况。如果是肌肉骨骼问题,可能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帮助宝宝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发育。对于神经系统问题,早期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以及特殊教育等。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宝宝,专业的感统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以为宝宝创造有利于运动发育的环境。鼓励宝宝多进行爬行、站立、行走等运动,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让宝宝自由探索。

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成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邓雪勤/杨银杰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