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口腔清洁的重点和方法有什么不同?

2025-05-07 14: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从宝宝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口腔护理就成了家长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口腔发育特点不同,清洁重点和方法也存在显著差异,只有根据生长阶段调整护理策略,才能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口腔健康基础。

婴幼儿时期(0-3 岁)是乳牙萌出的关键阶段,也是口腔清洁习惯培养的起点。这个阶段的宝宝口腔黏膜娇嫩,乳牙矿化程度低,一旦发生龋齿进展速度极快。在乳牙尚未萌出时,家长就应开始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用无菌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宝宝的牙龈和口腔内侧,这样既能清除残留奶渍,又能让宝宝提前适应口腔接触的感觉。当第一颗乳牙萌出后,需要更换为指套牙刷或婴儿专用软毛牙刷,每天早晚各清洁一次。此时无需使用牙膏,只需用清水刷洗即可,刷牙时要特别注意乳牙与牙龈交界处,这是奶渍最容易堆积的部位。对于夜间吃奶的宝宝,喂完奶后务必清洁口腔,避免奶液在口腔内滞留过夜。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喜欢用奶瓶哄睡,这种习惯容易导致 “奶瓶龋”,建议逐渐调整入睡方式。

进入学龄前(3-6 岁),儿童的乳牙已基本萌出齐全,开始形成咬合关系,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活动量增加,自主进食频率提高,食物种类也更加丰富,口腔清洁的难度随之上升。此时的清洁重点不仅要清除食物残渣,还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清洁意识。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含氟儿童牙膏(每次用量约米粒大小),搭配小头软毛牙刷,采用圆弧法刷牙:将牙刷毛轻轻贴在牙面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每个区域反复刷 5-10 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手部协调能力有限,家长需在旁监督并协助完成,尤其是难以清洁的后牙区域和牙齿内侧。此外,学龄前儿童容易出现不良口腔习惯,如吮指、咬唇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牙齿排列异常,家长要及时纠正。建议每天饭后让孩子用清水漱口,减少食物残渣滞留,同时定期检查牙齿是否有黑点或凹陷,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到了学龄期(6-12 岁),儿童开始进入换牙阶段,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口腔内同时存在乳牙和恒牙,这个时期的口腔清洁需要兼顾两者的特点。恒牙萌出后,窝沟较深,容易积存食物碎屑,是龋齿的高发区域。此时应选择适合儿童手掌大小的牙刷,牙膏用量可增加至豌豆大小,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毛与牙面呈 45 度角,轻轻插入牙龈沟内,做小范围的水平颤动,然后顺着牙缝上下刷动,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2 分钟。对于已经萌出的六龄齿,建议及时进行窝沟封闭,这是预防窝沟龋的有效手段。学龄期儿童独立意识增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主刷牙,但要定期检查清洁效果,发现漏刷部位及时提醒。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开始食用更多甜食和饮料,家长要控制摄入量,并督促孩子在进食后及时漱口。如果出现乳牙滞留(恒牙已萌出而乳牙未脱落)的情况,要及时就医拔除,避免影响恒牙排列。

除了分阶段的清洁方法,还有一些通用原则需要家长注意。首先,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应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晚上刷牙后不再进食。其次,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婴幼儿每 3 个月一次,学龄期每 6 个月一次,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另外,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黏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清洁牙齿和促进颌骨发育。最后,家长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全家共同维护口腔健康,能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并坚持口腔清洁习惯。

儿童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生长阶段的护理重点虽有不同,但核心都是通过科学的清洁方法和良好的习惯,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调整护理策略,耐心引导并陪伴孩子完成口腔清洁,让健康的牙齿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梁倩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大学路儿童口腔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