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心脏健康的益处早已被科学所证实。规律运动能够增强心肌力量、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脏病风险,然而,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状况和运动需求各异,科学运动护心需 “因材施教”。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寻各年龄段的专属运动护心方案。
儿童少年期(5-17 岁):运动奠基,助力成长
此阶段是身体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都在蓬勃发展。规律运动不仅能刺激生长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生长和肌肉发育,还能有效降低肥胖风险,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对心脏健康大有裨益。
运动建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17 岁的孩子每天应累计至少 60 分钟中等强度到较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日常活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像跑步、游泳、骑自行车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至少进行 3 次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等,同时可加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等。
特别提醒:这个阶段孩子的骨骼相对脆弱,要避免过度激烈和负重过大的运动,以免影响骨骼发育。运动前一定要充分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放松,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
青年期(18-35 岁):活力无限,挑战自我
这一时期身体功能处于鼎盛状态,心律、肺活量、骨骼的灵敏度、稳定性及弹性等各方面均达到最佳点。适宜的运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心肺功能,增加肌耐力和爆发力,同时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运动建议:每周可进行三次训练,建议将有氧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有氧操等,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如推举、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塑造良好身材,增强肌肉力量。此外,还可多参与如篮球、足球等团体运动,既锻炼体能,又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特别提醒:尽管身体机能良好,但运动也不可过度,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剧烈运动前务必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避免肌肉、肌腱和关节损伤。
中年期(36-65 岁):保持活力,预防慢病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逐渐变慢,肌肉量开始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加。此阶段运动重点在于预防肥胖,保持健康体脂比和肌肉量,维持心肺功能,降低慢病发生风险。
运动建议:建议分时段、多次运动,减少高强度无氧运动占比,增加舒缓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适当进行如静蹲、举哑铃等力量训练,以增强或维持肌肉力量。运动时可监测心率,达到靶心率强度运动效率最佳,一般来说,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 - 年龄)×(60% - 70%)较为适宜。
特别提醒:运动要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宜,运动后若第二天有明显疲劳感,说明运动过量,需适当调整。同时,注意运动姿势正确,避免关节过度磨损。
老年期(65 岁以上):安全第一,适度锻炼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心血管系统功能也有所下降,运动应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跌倒、提升心肺功能为主要目标。
运动建议:选择轻柔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每天坚持 30 分钟至 1 小时。也可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稳定性。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
特别提醒: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发力和快速转身等动作,以防跌倒。运动时最好有家人陪伴,若在运动中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通用运动护心小贴士
1、运动前热身: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运动前都要进行 5 - 10 分钟的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慢走、拉伸等,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减少运动损伤风险。
2、运动后放松:运动结束后不要立刻坐下或躺下,进行 5 - 10 分钟的放松活动,如慢走、静态拉伸等,帮助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身体恢复。
3、循序渐进:开始新的运动计划时,要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4、注意心率:运动时可通过触摸脉搏或使用运动手环等设备监测心率,确保心率在适宜范围内。若运动中心率过高或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5、补充水分:运动前后要适当补充水分,保持身体水分平衡,避免脱水影响心脏功能。
运动是护心的良方,但需根据不同年龄段科学规划。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为心脏健康注入活力,拥抱美好、健康的生活。
(刘明月 滑县中医院 心血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