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胃肠镜检查已成为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早期发现胃肠道息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息肉,简而言之,是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可以生长在如鼻腔、结肠、子宫和气管等不同部位。当我们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时,往往会引发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和担忧。那么,胃肠镜发现的息肉是否必须切除?如何读懂病理报告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胃肠镜发现息肉的意义
胃肠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结肠、直肠的内部情况,是诊断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早期癌症的金标准。息肉作为胃肠道的常见病变,虽然多为良性,但部分息肉具有癌变潜力,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因此,早期发现息肉并进行处理,对于预防消化道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二、息肉的分类与风险
胃肠道息肉按病理类型主要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等。
炎性息肉:通常由炎症引起,多见于胃炎、肠炎患者,癌变风险极低。
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多见于老年人,癌变风险也较低。
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可达30%~50%。
三、息肉必须切除吗?
是否切除息肉,主要取决于息肉的性质、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低风险息肉:对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如果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cm),且患者无相关症状,可以考虑定期随访观察,而非立即切除。
高风险息肉: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大于1cm或伴有异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建议尽早切除,以防癌变。
有症状息肉:无论息肉类型,如果引起患者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应考虑切除。
家族遗传背景:对于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即使息肉为低风险类型,也应提高警惕,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切除。
四、如何读懂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是判断息肉性质的金标准,对于指导后续治疗至关重要。一份标准的胃肠道息肉病理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息肉类型:明确息肉是炎性、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
大小与形态:描述息肉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
异型增生程度:评估息肉细胞的异常增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重度异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
切缘情况:如果息肉已切除,报告会说明切缘是否干净,有无残留。
建议:根据病理结果,提出后续治疗或随访建议。
五、息肉切除后的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切除息肉后,短期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生硬食物,以免刺激伤口。
休息与观察:术后应适当休息,注意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异常情况。
定期随访:根据病理报告的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监测息肉是否复发或新的息肉形成。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精神压力,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
六、结语
胃肠镜发现息肉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切除,关键在于明确息肉的性质、评估癌变风险,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读懂病理报告,理解医生的建议,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监测与管理,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消化道癌症,守护自身健康。如果您在胃肠镜检查中发现了息肉,请不要慌张,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共同制定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周思素 南阳南石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