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体检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肠镜检查来排查肠道疾病隐患。当肠镜报告上赫然出现 “肠息肉” 三个字时,许多人瞬间陷入焦虑与困惑:这小小的息肉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变成癌症?到底是该切了以绝后患,还是暂且观察?要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肠息肉的 “真面目”,以及手术切除的利弊。
一、肠息肉:肠道里的 “不速之客”
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组织,形状各异,有的像小肉球,有的呈扁平状,有的则带有细长的蒂,就像是肠道里突然冒出的 “小疙瘩”。这些 “小疙瘩” 可能单个出现,也可能成群分布,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根据病理类型,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被视为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尤其是直径较大、绒毛成分较多的腺瘤。研究表明,直径大于 2 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高达 40%。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相对较为安全,通常生长缓慢,癌变可能性较小。然而,息肉的性质仅从外观上难以准确判断,必须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肠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油高脂、低纤维饮食,会改变肠道内环境,促进息肉生长;遗传因素在肠息肉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肠道内往往会长出大量息肉;此外,年龄增长、长期便秘、炎症性肠病等,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二、切还是不切:权衡利弊的艰难抉择
当肠镜发现肠息肉,医生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估是否需要切除。一般来说,对于腺瘤性息肉,由于其较高的癌变风险,通常建议及时切除,这就如同铲除癌症的 “萌芽”,将患癌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对于直径大于 1 厘米、表面不规则、伴有糜烂或溃疡的息肉,即便病理类型尚未明确,也倾向于切除,因为这类息肉恶变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手术切除并非毫无风险。肠道是一个结构复杂且脆弱的器官,切除息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尤其是对于一些位置特殊、体积较大或基底较宽的息肉,手术难度和风险更高。此外,切除息肉后,患者需要一定时间恢复,术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还需遵循严格的饮食和生活禁忌。
对于一些较小、表面光滑、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或炎性的息肉,若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手术耐受性差,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观察,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在观察期间,如果息肉出现增大、形态改变等情况,再考虑手术切除。但观察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患者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肠道基础疾病,以降低息肉恶变风险。
三、切除肠息肉:手术方式与术后管理
目前,肠息肉切除主要通过内镜下手术完成。常见的内镜切除方法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 适用于较小、基底较窄的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与肌层分离,然后用圈套器套住息肉并切除;ESD 则可用于切除较大、扁平或累及黏膜下层的息肉,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降低残留和复发风险,但手术操作难度大,耗时较长。
成功切除肠息肉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术后的管理同样关键。饮食方面,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待肠道功能恢复后,从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粗糙等刺激性食物,防止刺激伤口引起出血或感染。休息与活动上,术后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更重要的是,定期复查肠镜必不可少。因为肠息肉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切除后仍有可能长出新的息肉。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切除后,1 - 3 年内需再次进行肠镜检查;非腺瘤性息肉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四、预防肠息肉:从生活细节做起
与其纠结肠息肉切还是不切,不如从源头预防息肉的发生。在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过量摄取,保持饮食均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节律。坚持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肠炎、肠溃疡等,避免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此外,对于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从年轻时开始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肠镜发现肠息肉,切与不切的决策需要医生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了解肠息肉的相关知识,理性看待检查结果,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无论是选择切除还是观察,我们都能更好地守护肠道健康,远离肠癌威胁。
(李永冰 许昌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