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文读懂尿液细菌培养

2023-11-16 17: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尿频、尿急、尿痛,去医院看病,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做一个尿液细菌培养。这到底是一项怎样的检查?为什么要做它?又该如何正确配合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揭开尿液细菌培养的神秘面纱。

  • 什么是尿液细菌培养?

简单来说,尿液细菌培养就是把尿液样本放到一种特殊的 “土壤”—— 培养基中,给细菌提供适宜的温度和环境,让它们生长繁殖,从而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细菌,以及是哪种细菌在 “捣乱”。通过这个检查,医生能准确诊断泌尿系统感染,还能知道该用什么抗生素来消灭这些细菌。

  • 为什么要做尿液细菌培养?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严重并发症。尿常规检查中,尿液白细胞异常增多,就提示可能有感染,但无法确定是哪种细菌感染以及感染程度。这时,尿液细菌培养就派上用场了,它能帮助医生精准制定治疗方案。

  • 尿液细菌培养的流程

1.细菌 “抓捕” 行动:技术人员将收到的尿液样本,定量接种到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这两种培养基上,然后把它们放在模拟人体 37℃的环境中,耐心等待 48 小时左右。这就像播下种子,等待它们发芽一样,看看有没有细菌 “团伙” 繁殖。

2.身份确认:一旦发现有细菌生长,技术人员会通过观察菌落形态(比如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有金属光泽)、进行革兰染色以及生化鉴定这三重验证,来精准锁定致病菌的身份。

3.弱点检测:采用 CLSI 标准进行药敏试验,把多种抗生素纸片排列在培养基上或将菌悬液转入MIC药敏孔内,观察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反应,找出能有效杀死细菌的 “杀菌武器”。

四、取样操作黄金准则

留取清洁中段尿:这是关键。尿道口周围常有 “杂菌”,比如表皮葡萄球菌,若混入尿液,就会干扰结果。门诊患者疑似污染时,检验科可能会电话告知重新留样送检。

  • 女性:先要用肥皂水或无菌水洗手,然后分开大阴唇,用肥皂水或无菌水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周围,再用专用消毒棉片由前向后擦拭 3 次。排尿 2 秒后,不要中断尿流,用无菌杯接取≥10ml 尿液,在排尿结束前抬高容器,防止接触皮肤。
  • 男性:同样先洗手,翻起包皮,用肥皂水或无菌水清洗尿道口周围。排尿 2 秒后,不中断尿流,用无菌杯接取≥10ml 尿液。
  • 特殊人群:婴幼儿使用专用尿袋时,需每 30 分钟检查一次,2 小时未排尿则需重新消毒。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采集前要夹闭尿管 15 分钟,用酒精消毒取样口后穿刺取尿;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在更换新的导尿管后留取尿液。

1.留取后立刻送检:2 小时内送检最佳,时间过长可能影响细菌生长情况,导致结果不准确。

2.其他注意事项:要避开月经期,晨尿是最佳选择。取样前不要大量喝水,以免稀释尿液。如果已经使用了抗生素,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因为这可能影响结果。

五、检验报告深度解读

1.阴性结果:培养 48 小时无菌生长,这通常是个好消息,说明没有检测到细菌。但如果症状明显,比如尿频、尿痛,也有可能是特殊病原体感染,或者需要进一步做其他检查。

2.阳性结果:有细菌生长,这时需要结合菌落计数和临床表现来判断。一般来说,革兰阳性球菌≥104 菌落数 /ml 或革兰阴性杆菌≥105 菌落数 /ml 时,认为有临床意义,需要报告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结果。如果同一份尿液标本中检测到三种以上细菌,那么这份尿液标本很可能已被污染,需要重新留取。

3.药敏报告关键点:标有 “敏感” 的药物,就像是细菌的克星,医生会优先选用。“敏感 (S)” 表示推荐首选药物;“中介 (I)” 意味着可能需要高剂量或局部用药;“耐药 (R)” 则表明禁止使用该药物。

  • 常见认知误区破除

误区一:尿常规正常 = 无需培养:其实,有 30% 的感染患者尿常规可能无异常,所以不能仅凭尿常规正常就排除感染,必要时还是需要做尿液细菌培养。

误区二:立即停药做检测:一般需停药 3 天后取样,结果才准确。如果不停药就检测,药物可能抑制细菌生长,导致假阴性结果。

误区三:尿里有细菌 = 必须吃药:健康人尿路也可能存在少量细菌,不一定需要吃药。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有当细菌数量达到一定标准且有临床症状时,才需要治疗。

误区四:尿培养能立刻出结果:细菌生长需要时间,长出细菌后后续还要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以一般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结果。

误区五:自己买药吃,省事:随意乱用抗生素,会让细菌变得更强大,产生耐药性,以后再治疗就更困难了,所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 预防感染小贴士

1.多喝水,不憋尿:多喝水能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减少细菌滋生。不憋尿可以避免尿液在膀胱内长时间停留,降低感染风险。

2.性活动后及时排尿:这样能降低 40% 的感染风险。

3.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7.0mmol/L,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预防感染。

4.女性便后从前向后擦:这样可以防止肛门处的细菌污染尿道。

 

5.穿棉质内裤,少穿紧身裤:保持会阴部透气、干燥,不利于细菌生长。

尿液细菌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但精准的结果离不开正确取样和专业解读。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对尿液细菌培养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一旦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能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

(王鹏伟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