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胃出血,如同体内一场 “无声的战争”,悄无声息却可能带来致命危险。据统计,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出血)的死亡率高达 8.7% - 13.8% 。而内镜下止血技术,就像战场上的 “精准武器”,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下面就为大家揭开内镜下止血的神秘面纱,了解消化道出血该如何救治。
消化道出血:不容忽视的体内 “危机”
消化道出血涵盖了从食管到肛门之间任何部位的出血,其中胃出血是常见类型之一。当消化道出血发生时,身体会发出多种 “警报”。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症状,血液颜色鲜红或呈咖啡渣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与胃酸作用后发生了变化;还会出现黑便,粪便颜色漆黑发亮,如同柏油,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 。而下消化道出血(如小肠、结肠、直肠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粪便中混有鲜血,或是血便分离。
大量出血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等。此外,长期慢性的消化道出血,还会导致患者贫血,出现面色苍白、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消化道出血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危及生命。
内镜下止血:精准有效的 “生命救援”
内镜下止血技术是目前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它的原理是通过内镜这一工具,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止血。常见的内镜下止血方法有以下几种:
· 药物注射止血:医生会通过内镜的工作通道,将止血药物(如肾上腺素、硬化剂等)注射到出血部位及其周围组织。肾上腺素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硬化剂则能使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进而纤维化闭塞,达到止血目的 。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 热凝止血:利用高频电、氩气刀等设备,通过产生的热能使出血部位的组织凝固、血管封闭,从而实现止血。高频电凝止血时,电极与出血部位接触,电流通过组织产生热量;氩气刀则是利用氩气在高频电流作用下形成的离子化氩气束,对出血部位进行凝固止血 。热凝止血效果确切,但操作时需要严格控制能量,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
· 机械止血:包括使用止血夹、套扎器等器械。止血夹就像 “小钳子”,可以直接夹闭出血的血管或裂口,阻断血流;套扎器则通过橡皮圈套扎曲张的静脉,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止血效果 。机械止血尤其适用于血管破裂出血、溃疡出血等情况,具有止血迅速、效果持久的优点。
内镜下止血的优势与风险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内镜下止血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它无需开腹,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口腔或肛门)插入内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 。同时,内镜下止血能够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实现精准止血,治疗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再次出血的风险。而且,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止血的费用相对较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然而,内镜下止血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尤其是对于一些病情复杂、出血部位特殊的患者。此外,止血后仍存在再次出血的可能,需要密切观察和后续治疗。但总体而言,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内镜下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值得信赖的。
术后护理与预防措施
接受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患者的术后护理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术后初期需要禁食,让胃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从流食(如米汤、稀藕粉)过渡到半流食(如米粥、蛋羹),再到软食和正常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硬、过烫的食物,防止损伤刚刚愈合的消化道黏膜 。同时,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促进消化道黏膜的修复。
预防消化道出血同样关键。对于有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同时,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如果必须服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消化道出血来势汹汹,但内镜下止血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内镜下止血的方法,做好术后护理和预防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守护生命健康。
(李永冰 许昌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