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其中胃溃疡出血是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治疗过程中,输血是纠正贫血、改善组织氧供的关键措施,但输血并非随意进行,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下将详细阐述消化道大出血(如胃溃疡出血)的输血指标。
血红蛋白(Hb)与红细胞压积(Hct)阈值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患者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临床决策是否输血的常用参考标准。
对于非高龄、无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目前临床上多以血红蛋白 70g/L 作为输血的临界值。当患者血红蛋白低于 70g/L 时,机体组织氧供会受到明显影响,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应考虑输血治疗,以提升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缺氧状态。而当血红蛋白高于 100g/L 时,一般无需输血,因为此时机体的氧供能够满足正常生理需求,输血反而可能增加循环负担和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对于血红蛋白在 70-100g/L 之间的患者,则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出血速度、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判断。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组织缺氧症状,出血已得到有效控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暂时不输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积极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纠正血容量不足,并动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但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头晕、心慌、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组织缺氧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即使血红蛋白在 70-100g/L 之间,也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压积通常与血红蛋白水平平行变化,可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一般来说,红细胞压积低于 25% 时,提示贫血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输血;而高于 30% 时,输血的必要性相对较低。
失血量评估
准确评估失血量是判断是否需要输血的重要依据。消化道大出血时,失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供。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可对失血量进行初步估计:
· 轻度失血:失血量约占循环血容量的 10%-15%(成人约 500ml 以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头晕、乏力,血压、心率基本正常。此时一般无需输血,通过口服补液或少量静脉补液即可纠正。
· 中度失血:失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 20%-30%(成人约 800-1500ml),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头晕、心慌、心率加快(100-120 次 / 分)、血压轻度下降等症状,皮肤黏膜苍白、四肢湿冷。此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考虑输血。
· 重度失血:失血量超过循环血容量的 30%(成人约 1500ml 以上),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休克症状,如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低于 90mmHg)、心率显著加快(超过 120 次 / 分)、意识模糊或昏迷、四肢厥冷、少尿或无尿等。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启动输血治疗,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此外,还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一步评估失血量。例如,根据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估算失血量(每下降 10g/L 血红蛋白,约相当于失血量 400-500ml),但这种方法受出血速度、补液情况等因素影响较大,仅供参考。
临床症状与休克分级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休克分级是判断输血时机的重要临床依据,尤其对于出血速度快、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即使血红蛋白尚未降至 70g/L 以下,也应考虑输血:
· 出现明显的组织缺氧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等。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心率明显加快(超过 120 次 / 分)、外周循环灌注不足(如皮肤苍白、湿冷、发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
休克分级与输血需求密切相关:
· 代偿期休克:患者血压基本正常或轻度下降,心率轻度加快,有轻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此时虽未达到严重休克程度,但需密切监测,若出血未止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应做好输血准备。
· 失代偿期休克:患者血压明显下降,心率显著加快,出现明显的组织灌注不足表现。此时应立即输血,并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
特殊情况的输血考量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输血指标需要适当调整。
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由于其心脏储备功能较差,对贫血的耐受性低,即使血红蛋白在 70-100g/L 之间,也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此时应适当提高输血阈值,一般将血红蛋白维持在 80-90g/L 以上,以保证心肌的氧供。
老年患者(尤其是 70 岁以上)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贫血和血流动力学波动的耐受性下降,输血阈值也应适当放宽,通常当血红蛋白低于 80g/L 时,就应考虑输血,以避免因组织缺氧导致严重并发症。
此外,对于持续出血的患者,即使目前血红蛋白水平尚可,但出血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后续血红蛋白会进一步下降,也应提前做好输血准备,避免出现严重贫血和休克。
输血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输血过程中,除了遵循上述指标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 输血前应严格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避免溶血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性进行调整。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快速输血以纠正休克;而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应缓慢输血,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输血后应及时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输血效果,同时继续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消化道大出血(如胃溃疡出血)的输血指标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需要结合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失血量、临床症状、休克分级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应个体化评估患者的情况,准确把握输血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岳会 太康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