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严重创伤出血,输血是如何救命的?

2024-05-17 12: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严重创伤出血被称为 “创伤患者的第一杀手”,全球每年因严重创伤出血死亡的人数超过 500 万。当机体遭遇车祸、高处坠落、锐器伤等严重创伤时,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会引发一系列致命连锁反应 —— 血容量骤降、组织缺氧、凝血崩溃,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而输血,作为现代医学中最直接的干预手段,通过精准弥补失血造成的核心生理功能损伤,为创伤患者搭建起跨越生死的 “生命桥梁”。

一、失血的致命链条:从循环崩溃到器官窒息
要理解输血的救命逻辑,首先需要拆解严重创伤出血的致命机制。血液在人体内承担着三大核心功能:维持循环容量、携带氧气、启动凝血止血。当创伤导致血管破裂,血液持续流失时,这三大功能会依次崩塌。

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 20%(约 1000ml)时,机体首先出现血容量锐减。静脉回心血量不足会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骤降,血压断崖式下跌,形成 “失血性休克”。此时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量不足,像大脑、心脏这类对缺血极其敏感的器官会最先发出警报 —— 脑缺血引发意识模糊,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干预,数分钟内就可能出现心跳骤停。

更隐蔽的致命威胁来自携氧能力的丧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氧气运输的 “载体”,正常成年人每 100ml 血液中约含 12-16g 血红蛋白,可携带足够氧气满足全身代谢需求。当大量失血后,血红蛋白浓度低于 70g/L 时,血液携氧能力不足 50%,组织细胞陷入 “窒息” 状态。脑细胞缺氧超过 4 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坏死,心肌细胞缺氧则会直接导致收缩力衰竭,形成 “缺氧 - 代谢紊乱 - 器官衰竭” 的恶性循环。

同时,严重创伤往往伴随 “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创伤本身会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局部止血,但大量出血会直接丢失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休克状态下的组织低灌注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增加,加上后续可能输入的大量晶体液稀释了剩余凝血因子,最终形成 “出血 - 凝血障碍 - 更严重出血” 的致命闭环。临床数据显示,约 25% 的严重创伤患者入院时已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这类患者的死亡率是普通创伤患者的 3 倍以上。

二、输血的三重救命机制:从 “补” 到 “复” 的精准干预
输血并非简单的 “血液补充”,而是针对失血后三大核心功能损伤的精准修复。现代输血医学通过成分输血技术,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单一成分,让每种血制品在创伤救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形成协同救援网络。

快速重建循环容量是输血的首要任务。当失血量超过 30% 时,单纯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会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漏出血管外,不仅无法维持血容量,还可能加重组织水肿。此时,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能快速填充血管腔 —— 红细胞的胶体渗透压可锁住血管内水分,血浆中的白蛋白则进一步增强血容量维持能力。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输注血制品可使循环稳定时间提前 1.5 小时,显著降低因组织低灌注导致的多器官衰竭发生率。

恢复携氧能力是决定器官存活的关键。红细胞悬液是这一环节的核心力量,每单位红细胞可使成年人血红蛋白浓度提升 5-7g/L。针对创伤患者,临床通常将血红蛋白维持在 70-90g/L 的 “目标区间”:低于 70g/L 时,脑、心等器官缺氧风险骤增;而过高则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反而加重心脏负担。特殊情况下,如合并脑创伤的患者,需将血红蛋白维持在 100g/L 以上,因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阈值更低。数据显示,及时将血红蛋白提升至目标区间的创伤患者,其脑功能恢复概率比延迟输血者高 40%。

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是阻断出血恶化的核心。严重创伤出血中,凝血因子的丢失速度往往超过机体合成速度,此时需要 “靶向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含全部凝血因子,可纠正因子 Ⅱ、Ⅴ、Ⅶ 等缺乏;血小板悬液能提升血小板计数,修复血小板血栓;冷沉淀则富含纤维蛋白原,专门应对创伤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当纤维蛋白原低于 1.5g/L 时,出血控制难度会增加 8 倍)。近年来推广的 “1:1:1 复苏策略”(红细胞:血浆:血小板比例接近 1:1:1)已被证实可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 22%,其核心逻辑就是通过平衡补充,避免单一成分输注导致的凝血功能进一步紊乱。

三、从 “足量” 到 “精准”:现代输血策略的范式升级
创伤输血的效果不仅取决于 “输什么”,更在于 “何时输” 和 “怎么输”。近 20 年来,“损伤控制性复苏” 理念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创伤输血的逻辑,将输血从 “被动补充” 转变为 “主动调控”。

早期启动输血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节点。研究发现,严重创伤患者的 “黄金 1 小时” 内,每延迟 30 分钟输血,死亡率就会增加 15%。因此,现代创伤中心建立了 “院前预警 - 院内快速响应” 机制:当急救人员判断患者失血量超过 20% 时,可在转运途中就启动输血准备;患者抵达急诊后,通过 “创伤绿色通道” 在 15 分钟内完成首袋血制品输注。这种 “边诊断边治疗” 的模式,让输血干预时间平均提前了 40 分钟。

动态评估指导输血避免了盲目输注。临床通过实时监测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TEG),精准判断机体需求:若 TEG 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优先输注冷沉淀;若血小板功能低下,则重点补充血小板。这种个体化方案使血制品利用率提升 30%,同时减少了不必要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

联合止血技术增效让输血更 “高效”。输血并非孤立的治疗手段,而是与手术止血、介入栓塞等技术协同作用:在手术控制主要出血点前,输血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手术争取时间;而手术止血则能减少后续血制品消耗。例如,对于肝脾破裂的创伤患者,介入栓塞术可快速封堵出血血管,使后续输血需求量减少 50% 以上。这种 “输血 - 止血” 的双向配合,大幅提升了救治成功率。

四、平衡风险与获益:输血背后的医学权衡
尽管输血是创伤救治的 “救命稻草”,但它并非毫无风险 —— 异体输血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感染传播(如乙肝、HIV)或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不过,在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面前,输血的获益远大于风险:统计显示,严重创伤患者输血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仅 0.3%,而不输血的死亡率则高达 60% 以上。

现代医学通过严格的献血者筛查、血液灭活技术和精准配型,已将输血风险降至极低水平。例如,我国对每袋血液进行 12 项病原体检测,使输血传播 HIV 的风险降至 1/100 万以下;而辐照血制品的应用则有效预防了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在创伤救治中,医生会根据患者体重、失血量和生命体征计算精确的输血量,避免 “过量输血” 带来的风险。

从战场急救中直接输注全血,到现代创伤中心的精准成分输血,输血技术的进步始终与创伤救治的需求同步。在严重创伤出血的生死时速中,输血不仅补充了流失的血液,更重建了机体的生命平衡 —— 它让濒临停摆的循环系统重新运转,让缺氧的器官重获 “氧气补给”,让崩溃的凝血系统恢复止血能力。这种从 “量” 到 “质” 的精准干预,正是现代医学将 “不可能” 变为 “可能” 的生动体现,也让更多严重创伤患者得以跨越死亡线,迎来康复的希望。

(岳会 太康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