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什么时候需要输血治疗?

2023-10-11 18: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在再障的治疗中,输血治疗是重要的支持手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预防严重并发症,但输血并非随意进行,需严格把握时机。以下从不同血细胞异常角度,详细阐述再障患者需要输血治疗的具体情况。

红细胞输血的时机
红细胞输血的主要目的是纠正贫血,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其输注时机需结合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及基础状况综合判断。

从血红蛋白数值来看,一般情况下,当患者血红蛋白低于 60g/L 时,即使无明显症状,也建议进行红细胞输注。这是因为此时机体已处于较严重的缺氧状态,长期缺氧会影响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而对于血红蛋白在 60-80g/L 之间的患者,若不存在明显的贫血症状,如乏力、心悸、气短、头晕、活动耐力下降等,可暂时观察,无需立即输血。但如果患者出现上述明显症状,即使血红蛋白未低于 60g/L,也应及时输注红细胞以缓解症状。

特殊人群的红细胞输注时机需特别注意。老年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衰退,对贫血的耐受性较差,当血红蛋白低于 70g/L 或出现明显症状时,就应考虑输血。合并心肺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轻度贫血即可加重心肌缺血、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因此当血红蛋白低于 80g/L,或虽高于此值但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输注红细胞。

此外,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的再障患者,为保证手术安全,应在术前将血红蛋白提升至 80g/L 以上。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咯血等,无论基础血红蛋白水平如何,都应立即启动红细胞输注,以快速纠正血容量不足和缺氧状态。

血小板输血的时机
血小板输血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出血,尤其是严重出血事件。其输注时机主要取决于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

在预防出血方面,对于无出血症状的再障患者,当血小板计数低于 10×10⁹/L 时,发生自发性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的风险显著增加,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计数在 10-20×10⁹/L 之间的患者,若不存在感染、发热等增加出血风险的因素,可暂时观察;若存在感染、发热或接受侵入性操作,为降低出血风险,建议输注血小板。

在治疗出血方面,当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时,无论血小板计数如何,都应及时输注血小板。常见的出血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广泛瘀斑、瘀点,口腔牙龈出血不止,鼻腔出血难以控制,呕血、黑便、咯血等内脏出血症状,以及肉眼血尿等。对于已发生颅内出血或怀疑颅内出血的患者,需紧急输注血小板,同时联合其他止血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即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升高。此时需排查原因,如存在同种免疫反应,应选用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特殊情况的输血考量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血细胞减少更为严重,输血治疗的时机应更为积极。对于重型再障患者,当血红蛋白低于 60g/L 时,应及时输注红细胞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⁹/L 时,即使无出血症状,也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防止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全血细胞减少程度较轻,输血治疗可适当保守。一般在血红蛋白低于 50g/L 且伴有明显贫血症状,或血小板计数低于 10×10⁹/L 且存在出血风险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再障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支持以优化身体状态。移植前应将血红蛋白维持在 80g/L 以上,血小板计数提升至 50×10⁹/L 以上,以减少移植过程中的风险。移植后早期,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尚未恢复,也需根据血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及时输血支持。

输血治疗的注意事项
虽然输血是再障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临床应用中需严格遵循相关原则。

应避免过度输血,长期反复输血可导致铁过载,引起肝脏、心脏等脏器损害。因此,在保证患者无明显症状和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和输血量。

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警惕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感染(如肝炎病毒、HIV 等)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长期输血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水平,若出现铁过载,需及时进行去铁治疗。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需个体化,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细胞计数、临床症状、基础状况及治疗需求,严格把握输注时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输血风险。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岳会 太康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