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输血是如何纠正凝血异常的?

2025-04-06 09: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复杂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其核心病理特征是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引起全身性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在 DIC 的治疗中,输血是纠正凝血异常、维持机体凝血平衡的重要手段,其通过补充被消耗的凝血成分、调节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等机制发挥作用。

补充凝血因子,重建凝血储备

DIC 发生时,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Ⅴ 因子、Ⅷ 因子等)被大量消耗,使血液中凝血因子浓度急剧下降,无法完成正常的凝血过程,进而引发严重出血。输血治疗中,新鲜冰冻血浆(FFP)是补充凝血因子的关键血液制品。FFP 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且各因子活性保存完好,输注后可快速提高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浓度,弥补因消耗导致的凝血储备不足。例如,当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 1.0g/L 时,除了输注 FFP,往往还需要联合输注冷沉淀。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Ⅷ 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纤维蛋白原水平,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增强血液的凝固能力。

补充血小板,恢复止血功能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其通过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血管破损处,同时释放多种凝血活性物质,加速凝血过程。在 DIC 中,微血栓的形成会大量消耗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通常低于 50×10⁹/L),使机体止血功能严重受损,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等症状。此时,输注单采血小板是纠正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措施。单采血小板纯度高、浓度高,输注后可迅速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能力,帮助形成有效的血小板血栓,从而控制出血。一般来说,当血小板计数低于 20×10⁹/L 时,即使无明显出血症状,也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预防致命性出血(如颅内出血)的发生。

调节凝血与纤溶失衡,抑制过度纤溶

DIC 发展到一定阶段会继发纤溶亢进,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旨在溶解已形成的微血栓,恢复微循环,但过度的纤溶会导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 D - 二聚体大量生成。FDP 和 D - 二聚体具有抗凝血作用,可干扰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和稳定,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在输血治疗中,除了补充凝血成分,有时还需要联合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但需在凝血功能监测的基础上谨慎使用。同时,输注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可与纤溶系统形成动态平衡,减少纤溶酶对凝血成分的破坏,间接抑制过度纤溶,有助于恢复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正常调控关系。

改善微循环,维持组织灌注

DIC 时,微血栓的广泛形成会阻塞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发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输血治疗在补充凝血成分的同时,也能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例如,输注 FFP 和红细胞悬液(当患者伴有贫血时)可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血流速度,减少微血栓的进一步形成。此外,红细胞悬液能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缓解组织缺氧,为器官功能的恢复提供保障,间接促进凝血功能的改善。

注意事项与个体化治疗

虽然输血在 DIC 治疗中作用显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立即输血,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等)进行个体化评估。例如,对于仅有凝血指标异常而无明显出血的患者,可暂时不予输血,重点治疗原发病;而对于有活动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则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将凝血指标维持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同时,输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变化,避免因输血过量导致血容量超负荷、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等并发症。

总之,输血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调节凝血与纤溶失衡,改善微循环等多种机制,有效纠正 DIC 患者的凝血异常,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在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精准把握输血时机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岳会 太康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