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创伤性凝血病急救包,大量输血方案(MTP)实战手册

2025-08-14 20: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紧急医疗救援的战场上,面对因严重外伤导致的创伤性凝血病(TIC),迅速而精准地实施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 MTP)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本实战手册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一套高效、系统的操作指南,确保在黄金时间内有效控制出血,恢复患者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一、快速评估与启动MTP

一旦接诊到疑似或确诊为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应立即启动紧急响应机制。首要任务是对患者的出血程度、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快速评估。若出现持续大量失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表现,且伴随有实验室指标异常,应及时决定采用MTP。此时,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加剧病情。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与配比

MTP的核心在于合理配置并快速输注多种血液成分,以达到止血和纠正凝血障碍的目的。通常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物。理想比例一般为1:1:1:1,即每单位红细胞对应一单位的FFP、血小板和一个单位的冷沉淀物。这种均衡的输注策略有助于迅速补充丢失的血容量,同时提供必要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但实际操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如对于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冷沉淀物的用量。

三、动态监测与调整治疗

在实施MTP过程中,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实验室检测至关重要。通过连续观察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及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验,可以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若发现输血后仍无法有效控制出血,应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如血管损伤未修复、体温过低影响凝血等,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四、保温与复温策略

低温会显著抑制凝血酶活性,加重出血倾向。因此,在MTP执行期间,必须重视患者的体温管理。使用保温毯、加温输液装置等手段维持正常体温,必要时可采用体外循环复温技术,以确保血液制品的最佳效能发挥,促进凝血过程顺利进行。

五、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大量快速输血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如循环超负荷、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为此,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适时给予利尿剂以减轻心脏负担;同时,注意补充钙剂以防止低钙血症,维持内环境稳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征兆,应立即减缓或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六、团队协作与沟通

成功的MTP实施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急诊科医生负责初步评估与决策制定;麻醉医生监控生命体征,保障气道通畅;护士执行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血库工作人员则确保血液制品及时供应。各环节之间需保持高效沟通,确保信息无缝对接,共同为患者争取最佳救治时机。

七、后续随访与康复指导

度过急性期后,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同样重要。关注其凝血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如物理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心理辅导帮助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此外,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自我护理的知识,也是促进全面康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创伤性凝血病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MTP则是这场竞赛中的重要武器。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精细入微的病情观察、及时有效的治疗调整以及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能够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占据主动,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

(周文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