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产科大出血时,输血有哪些紧急讲究?

2024-09-02 13: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科大出血是产科临床中极为凶险的急症,往往起病急、进展快,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而输血作为纠正失血性休克、维持产妇生命体征的重要手段,在紧急情况下有着诸多严格的讲究,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

严格的血型匹配与交叉配血
在产科大出血的紧急输血中,血型匹配是首要原则,这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基础。ABO 血型系统必须严格遵循同型输注原则,即 A 型血产妇输注 A 型血,B 型血产妇输注 B 型血,AB 型血产妇输注 AB 型血,O 型血产妇输注 O 型血。若 ABO 血型不合,输入的红细胞会与产妇血清中的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导致肾功能衰竭等致命并发症。

Rh 血型系统的匹配同样不容忽视。对于 Rh 阳性的产妇,在紧急情况下可接受 Rh 阳性或 Rh 阴性的血液,但 Rh 阴性的产妇则应尽量输注 Rh 阴性血液,以避免因 Rh 血型不合引发后续的免疫反应,尤其对于有生育需求的产妇,这一原则更为关键,可减少未来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不可少的步骤。即使是 ABO 和 Rh 血型均匹配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其他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以及供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确保没有凝集或溶血现象,从而最大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在紧急情况下,虽然时间紧迫,但交叉配血试验绝不能省略,可采用快速配血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测。

准确把握输血时机
产科大出血时,输血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过早或过晚输血都会对产妇造成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当产妇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紧急输血:血红蛋白水平快速下降至 70g/L 以下;出现明显的失血性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收缩压 <90mmHg)、心率加快(>120 次 / 分)、尿量减少(<30ml/h)、意识模糊等;虽经积极的液体复苏,但循环状态仍不稳定。

然而,输血时机的判断不能仅仅依赖于血红蛋白数值,还需结合产妇的临床症状、出血速度和基础疾病等综合考量。对于出血速度快、短期内出血量巨大的产妇,即使血红蛋白尚未降至 70g/L 以下,只要出现循环不稳定的迹象,就应及时启动输血治疗,以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过早输血。过度输血可能会增加循环负担,引发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还可能导致血液资源的浪费。临床医生需根据动态监测的各项指标,灵活调整输血决策,实现个体化的输血治疗。

合理选择血液成分
产科大出血时,并非一味地输注全血,而是要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成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红细胞悬液是最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纠正贫血。当产妇因大出血导致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下降时,输注红细胞悬液可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一般来说,每输注 2 单位红细胞悬液可使血红蛋白升高约 10g/L,临床医生可根据产妇的血红蛋白水平和出血量估算所需输注的剂量。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对于因大出血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通常情况下,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剂量为 10-15ml/kg,具体剂量需根据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进行调整。

血小板对于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当产妇血小板计数低于 50×10⁹/L,或虽血小板计数未明显降低但存在明显出血倾向时,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每输注 1 单位血小板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约(10-20)×10⁹/L,可根据产妇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确定输注剂量。

此外,在一些严重的产科大出血病例中,还可能需要输注冷沉淀。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因子 Ⅷ 等,适用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5g/L)的产妇,可有效促进凝血块的形成,减少出血。

控制输血速度与剂量
在产科大出血的紧急抢救中,输血速度和剂量的控制需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对于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循环不稳定的产妇,初期应快速输血,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可通过加压输血装置加快输血速度,通常在开始的 30 分钟内输注 500-1000ml 血液成分。

但在快速输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避免因输血速度过快导致急性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有心肺基础疾病的产妇,输血速度应适当减慢,并在输血过程中加强监测。

输血剂量应根据出血量进行估算,一般遵循 “等量输血” 原则,即输注的血液量与失血量大致相当。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产妇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调整。同时,要避免过度输血,以免增加机体代谢负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与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必须对产妇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内容包括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出血情况、皮肤黏膜变化等。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等。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等,此时应暂停输血,给予解热镇痛药等对症处理。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肾上腺素、抗过敏药物等抢救治疗。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多因血型不合引起,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血红蛋白尿、黄疸、低血压等,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输血,迅速进行抗休克、保护肾功能等治疗。细菌污染反应虽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表现为高热、休克等,需立即停止输血,使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对剩余血液进行细菌培养。

输血后的后续处理
输血结束后,并非抢救工作的结束,还需进行一系列的后续处理。要继续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输血效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输血。

同时,要积极治疗引起大出血的原发病,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软产道裂伤等,从根本上控制出血。加强产妇的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促进产妇的恢复。

此外,还需做好输血相关的记录工作,包括输血的时间、种类、剂量、血型、交叉配血结果、产妇的反应等,为后续的治疗和病历总结提供依据。

总之,产科大出血时的输血是一项专业性极强、风险极高的操作,涉及多个环节的严格讲究。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紧急情况下沉着冷静,严格遵循输血原则和操作规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岳会 太康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检验)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