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药物、内镜还是手术?

2024-09-11 11: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部位及病因等因素。临床决策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性、出血速度与量、基础疾病及医疗资源可及性。以下是三种疗法的适用场景与实施要点:

一、药物治疗:基础支持与辅助止血

对于轻度至中度出血(如黏膜糜烂、小血管渗血),药物常作为首选或过渡方案。常用类别包括:

**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形成,尤其适用于消化性溃疡相关出血;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风险;

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并发症(如肝硬化患者并发腹膜炎)。

然而,单纯药物治疗仅能控制约30%的活动性动脉性出血,且起效较慢,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及循环指标。若48小时内仍无法稳定病情,则需升级干预措施。

二、内镜治疗:精准定位与微创干预

当怀疑存在活动性喷血、可见血管裸露或直径>2mm的溃疡基底时,急诊内镜是金标准。其优势在于直视下明确病灶并同步止血:

注射疗法(肾上腺素+硬化剂)适用于较小创面;

热凝固术(氩离子束、电凝)可封闭暴露血管;

机械夹闭(钛夹)对局限性病变效果确切;

套扎术则是食管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案。

研究显示,早期内镜干预可使再出血率从50%降至10%以下,但操作成功率高度依赖医师经验,且对弥漫性渗血或深部穿透伤效果有限。此外,休克未纠正前贸然进镜可能增加误吸风险,需先以液体复苏维持收缩压>90mmHg。

三、手术治疗:挽救生命的终极手段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果断开腹/腹腔镜探查:

持续性大出血伴血流动力学崩溃(输血速度>1U/h仍难维持);

内镜治疗失败或无法实施(如视野不清、解剖结构复杂);

怀疑恶性肿瘤、穿孔等外科急症;

区域性医院缺乏高级介入条件时的替代方案。

术式选择需兼顾彻底性与创伤控制,例如胃大部切除术用于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穿透胰腺者,而脾切除加断流术则是门脉高压症的经典术式。值得注意的是,高龄、合并症多的患者术后死亡率可达20%-40%,因此术前必须完成多学科团队讨论。

阶梯化决策流程

临床实践中通常遵循“三步走”策略:首先启动液体复苏与药物预处理,同时准备紧急内镜;若内镜未能止血或患者迅速恶化,立即转手术室;术后继续强化抑酸、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防治。这种动态评估模式要求医护团队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跨学科协作意识。

特殊考量因素

病因学差异:Dieulafoy病变需全层缝合止血,而Mallory-Weiss撕裂伤多可自限;

时机窗把握:肝硬化患者延迟手术将显著增加肝肾综合征发生率;

技术可及性:基层医院应建立区域性转诊绿色通道,避免因设备短缺延误救治。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本质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药物到内镜再到手术的递进式干预,既体现了医学技术的精细化发展,也强调了临床判断的艺术性——在挽救生命与减少创伤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纪秀敏 镇平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