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镜是诊断金标准!上消化道出血要做哪些检查?

2023-10-16 18: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其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在于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在众多检查手段中,胃镜被公认为“金标准”,但实际诊疗过程中仍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指导干预。以下是针对上消化道出血需进行的系统性检查及临床意义解析:

一、首选且不可替代的“金标准”——胃镜检查

作为直接观察食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病变的唯一可视化工具,胃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柔性内镜经口腔插入,医生能实时捕捉到活动性渗血、喷射状出血或裸露血管等动态表现,并精准定位溃疡、糜烂、肿瘤或血管畸形等病灶。更重要的是,它支持即时干预:发现出血点后可立即进行电凝止血、注射硬化剂、夹闭血管(钛夹)或套扎术,实现诊断与治疗同步完成。尤其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建议在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急诊胃镜,此时视野清晰且组织水肿较轻,更易发现隐匿性病变。此外,活检取样还能进一步通过病理学确认良恶性病变性质,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二、补充性影像学评估:排除复杂情况

当胃镜因技术限制(如严重狭窄无法通过)或患者耐受差未能完全探查时,影像学检查成为重要补充。腹部增强CT可清晰显示消化道壁增厚、腔外肿块浸润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穿透性溃疡、穿孔或并发腹腔脓肿具有高度提示价值;同时能评估肝脏、脾脏等器官形态,辅助判断门脉高压相关出血风险。对于疑似血管源性出血(如动脉瘤破裂),CT血管造影(CTA)能三维重建异常血管走行,指导介入栓塞治疗。钡餐造影虽较少用于急性期,但在慢性梗阻性病变筛查中仍有独特作用,可通过充盈缺损间接推测占位效应。

三、实验室指标动态监测:反映全身状态与预后

血液学检测是贯穿诊疗全程的基础支撑。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浓度下降速度可粗略估算失血量,而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则提示骨髓代偿活跃;凝血功能全套(PT/APTT/INR)异常需警惕肝病背景或DIC倾向。肝功能指标(ALT/AST、白蛋白、胆红素)不仅反映肝脏合成储备能力,还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密切相关——此时血小板减少往往伴随脾功能亢进。此外,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可能源于肠道积血分解吸收,间接佐证上消化道来源。对于长期慢性失血者,铁代谢相关参数(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有助于鉴别缺铁性贫血病因。

四、特殊场景下的针对性选择

面对特定高危人群或复杂病例,需灵活拓展检查维度。例如,既往有心脏瓣膜病史者应排查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肠系膜动脉栓塞;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患者需重点筛查药物性溃疡;而体重骤降伴贫血者则高度怀疑恶性肿瘤可能,此时除常规胃镜外,还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CEA、CA19-9等)提高检出率。对于反复黑便但胃镜阴性者,胶囊内镜可无创观察小肠段是否存在血管发育不良等罕见病因。

五、多学科协作下的整合诊断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单一检查结果绝不能孤立解读。例如,一位老年男性突发呕血,胃镜见胃底巨大溃疡伴苔藓样附着物,此时需结合其长期吸烟史、近期体重下降及CT显示的纵隔淋巴结肿大,综合判断是否为胃癌侵犯血管所致。同样,肝硬化患者出现鲜红色便血时,即使胃镜未发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也应考虑门脉高压性胃病或异位曲张静脉的可能。因此,临床医生需像侦探般串联各项线索,构建完整的病理生理链条。

总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切入点的诊疗过程,本质是一场基于循证医学的精准狙击战。胃镜作为核心武器,必须在与其他检查手段协同作战下,才能实现快速止血、明确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方案的目标。而动态监测实验室指标变化,则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的隐形盾牌。

(纪秀敏 镇平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