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镜VS肠镜:消化道出血的“侦探”如何揪出出血点?

2025-03-12 16: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症,从呕血、黑便到便血,症状可能涉及从喉咙到肛门的整个消化管道。而胃镜和肠镜就像两位“侦探”,通过内窥镜技术深入消化道,精准定位出血点,为治疗提供关键依据。本文将用通俗语言解析两者的分工与协作,带您了解这场“破案”过程。

一、胃镜:上消化道的“火眼金睛”

胃镜通过口腔插入,可直达食管、胃和十二指肠,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工具。

1. 适用场景

(1)呕血或黑便:若患者出现呕血(鲜红或咖啡色)或黑便(柏油样),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是首选检查。

(2)急性出血:建议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此时黏膜损伤清晰可见,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

2. 如何“破案”?

(1)直接观察:胃镜可清晰显示黏膜溃疡、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例如,胃溃疡可能表现为边缘隆起、底部渗血的凹陷灶。

(2)止血治疗:发现出血点后,医生可通过胃镜进行止血,如注射止血药物、夹闭血管或电凝止血。

(3)活检取样:对可疑病变(如肿瘤)进行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3. 案例

一位50岁男性因呕血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溃疡伴活动性出血,医生立即通过胃镜注射止血药物,成功止血。后续病理证实为良性溃疡,患者康复出院。

二、肠镜:下消化道的“探秘者”

肠镜通过肛门插入,可检查直肠、结肠和回肠末端,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手段。

1. 适用场景

(1)便血或暗红色血便:若血液与粪便混合或呈暗红色,提示下消化道出血,需行肠镜检查。

(2)慢性出血:对于长期便血但原因不明的患者,肠镜可发现息肉、炎症性肠病或肿瘤。

2. 如何“破案”?

(1)肠道准备:检查前需服用泻药清空肠道,确保视野清晰。

(2)多角度观察:肠镜可发现结肠息肉(常见出血原因)、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充血、糜烂)或血管畸形。

(3)治疗操作:对息肉可直接切除,对出血点可进行电凝或注射止血。

3. 案例

一位30岁女性因反复便血就诊,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多发息肉,最大直径约1.5厘米。医生通过肠镜切除息肉,病理提示为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患者避免了癌变风险。

三、胃镜与肠镜的“分工与协作”

1.分工明确:胃镜负责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肠镜负责下消化道(直肠、结肠、回肠末端)。

2.协作互补:若出血部位不明确,可能需联合检查。例如,小肠出血需借助胶囊内镜或小肠镜。

3.特殊情况: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可能需多次检查或结合其他技术(如血管造影)。

四、检查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1.胃镜准备:检查前6-8小时禁食禁水,高血压患者可少量饮水服药。

2.肠镜准备:检查前1天需低渣饮食,检查当天服用泻药至排出清水样便。

3.风险与禁忌: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需谨慎。检查后可能出现腹胀、咽部不适,一般1-2天缓解。

五、其他“侦探”技术

1.胶囊内镜:患者吞服带摄像头的胶囊,可检查小肠(胃镜和肠镜的盲区),但无法进行活检或治疗。

2.血管造影:通过注入造影剂显示血管形态,适用于急性大出血且内镜未发现病灶者,可同时进行栓塞止血。

3.影像学检查:CT、MRI可辅助定位,但无法直接观察黏膜病变。

六、如何预防消化道出血?

1.健康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减少胃黏膜刺激。

2.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息肉或肿瘤家族史者。

4.及时治疗:出现胃痛、反酸、便血等症状时,尽早就医。

胃镜和肠镜作为消化道出血的“侦探”,通过精准定位出血点,为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从胃溃疡到结肠息肉,从血管畸形到肿瘤,两位“侦探”各司其职,共同守护消化道健康。对于患者而言,了解检查流程、积极配合医生,是快速康复的关键。让我们重视消化道健康,定期检查,远离出血风险!

(王亚会 郑州人民医院 消化内一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