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急性炎症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胰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并消化自身组织,导致局部甚至全身性的病理反应。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以无活性形式存在(如胰蛋白酶原),仅当进入十二指肠后才被肠道物质触发转化为活性状态。但在病理条件下,这些酶可能在胰腺内部提前活化,引发自我消化过程,造成腺体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约占80%)和重症(伴器官衰竭或局部并发症),后者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
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常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及腹胀,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显著升高,影像学则显示胰腺肿胀、周围渗出等改变。诱因多样,最常见的是胆道结石阻塞胰管开口(我国占比超50%),其次是酗酒、高脂血症、药物副作用及创伤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妊娠晚期女性因子宫增大压迫胆道也属高危人群。
二、胰腺发炎为何如此危险?
1. 自身消化机制失控引发级联损伤
胰腺富含多种强力消化酶,当这些酶在不该激活的部位被提前释放时,会像“化学武器”般破坏血管壁和周围组织。例如,磷脂酶A2能分解细胞膜结构,弹性蛋白酶则直接溶解血管弹性纤维,导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大量血浆外渗至第三间隙形成腹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可诱发休克。更严重的是,活化的激肽系统会加剧炎症瀑布效应,使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多器官灌注不足。
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多器官衰竭
受损的胰腺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IL-6、TNF-α),通过血液循环激活中性粒细胞并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这种过度免疫应答不仅局限于腹腔,还会播散至肺、肾、肝等远处器官。肺部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毛细血管膜增厚影响气体交换;肾脏则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型急性肾损伤;肝脏淤血导致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出血风险。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器官连锁衰竭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因。
3. 局部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
坏死性胰腺炎中,缺血区域的细菌移位极易形成感染性坏死灶。这些脓肿如同体内定时炸弹,既可侵蚀邻近大血管引发致命性出血,又能作为持续感染源释放毒素入血。假性囊肿的形成虽相对缓慢,但体积增大后可能压迫肠道引起梗阻,或破裂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此外,脾静脉血栓形成会造成区域性门脉高压,增加消化道出血概率。
4. 代谢紊乱加剧病情复杂性
高血糖状态常见于重症病例,既源于胰岛素抵抗又因应激激素分泌增多所致。这不仅影响伤口愈合,还会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抗感染能力。低钙血症则是由于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皂化斑沉积于组织间隙,严重者可出现手足抽搐甚至喉痉挛。电解质失衡与酸碱紊乱相互交织,形成难以纠正的内环境失调恶性循环。
5. 诊疗窗口期短暂且误诊率高
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断,而黄金干预期通常仅有72小时。若未能及时禁食、胃肠减压及抑制胰液分泌,病变将迅速进展至不可逆阶段。即使现代ICU支持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间,但高昂的费用和长期带管生存的质量仍是巨大挑战。因此,提高公众对典型症状的认知、基层医生早期识别能力以及建立快速转运通道至关重要。
总之,急性胰腺炎的危害不仅在于局部组织的破坏,更在于其引发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从分子水平的酶原异常激活到细胞因子风暴,再到器官功能的渐进式崩溃,整个过程如同精密仪器内部的齿轮错位般环环相扣。理解这一疾病的复杂机制,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也为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纪秀敏 镇平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