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急性炎症反应,其核心特征是胰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并开始“自我消化”。正常情况下,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仅当进入十二指肠后才被肠道物质触发发挥作用。但在病理状态下(如胆道梗阻、酒精刺激或代谢紊乱),这些酶会在胰腺内部提前活化,导致腺体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该病起病急骤,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器官衰竭和休克。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症型(占大多数)和重症型(病死率高达30%),后者常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
二、它为何被称为“隐形危害”?
这一称号揭示了急性胰腺炎兼具隐匿性与致命性的双重特点。首先,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许多患者初期仅表现为轻度腹胀或模糊的消化不良感,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肠胃问题而延误诊疗。这种“伪装”使得约1/3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重症阶段,此时胰腺周围渗出液中的毒性物质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导致血压骤降、肾功能衰竭等危象。更危险的是,看似缓解的症状可能暗藏杀机:部分患者在腹痛暂时减轻后反而进入病情恶化期,这种假象源于神经末梢麻痹导致的痛觉迟钝,实则提示着更广泛的组织坏死正在发生。
从发病机制看,其危害具有级联放大效应。以最常见的胆源性胰腺炎为例,胆结石阻塞壶腹部不仅直接损伤胰管开口,还会激活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形成“瀑布样”炎症链式反应。这些介质既加剧局部破坏,又通过血液循环攻击远端脏器,造成肺间质水肿、心肌抑制等跨系统损害。即便幸存下来,幸存者也可能面临长期后遗症:约5%-10%的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胰腺炎,另有部分人因胰岛β细胞受损而罹患糖尿病。
现代生活方式进一步推高了它的隐蔽风险。随着高脂饮食普及,高甘油三酯血症已成为重要诱因——当血液中乳糜微粒超过一定阈值时,游离脂肪酸可直接毒害腺泡细胞。这类患者往往年轻且体型肥胖,但初次发作前可能毫无预警信号。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悄无声息地打破胰腺稳态平衡。
诊断困境也加剧了其危险性。目前尚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能在极早期精准识别,CT影像虽能显示胰腺肿胀却无法区分轻重程度,而血清淀粉酶升高幅度与病情严重度并不完全平行。这意味着医生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动态监测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时间差。
预防层面同样充满挑战。由于致病因素多元且个体易感性差异显著,很难建立普适性的防护体系。比如适量饮酒对多数人安全,但对携带特定基因变异者却是明确危险因素;控制血脂固然重要,但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异常者的临界值难以界定。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大量潜在高危人群未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急性胰腺炎的“隐形”特质本质上是一种多维度的健康威胁:它既源于生理结构的脆弱平衡被打破时的微妙变化,也受制于现代医学对其早期识别的技术局限;既是个体代谢综合征的局部表现,又是全身炎症网络的触发节点。正因如此,提高公众对非特异性症状的警觉性、完善高危人群筛查机制、开发更灵敏的诊断工具,构成了对抗这一“隐形杀手”的关键防线。
(周海俊 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卫生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