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肠镜发现“息肉”后,为什么医生建议当场切除?

2024-11-05 19: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做肠镜时发现了息肉,医生说最好当场切掉,会不会有风险?不切行不行?”在消化内科诊室,很多患者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肠镜检查中发现肠道息肉并不少见,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做肠镜,息肉检出率可达30%~50%。面对这些黏膜上的“小突起”,医生通常会建议当场切除,而非“观察随访”,这背后其实藏着对肠道健康的关键保护逻辑——预防结肠癌。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当场切息肉”的医学依据、安全性与必要性,帮你读懂医生的建议。

首先要明确:医生建议当场切除肠道息肉,核心目的是“阻断结肠癌的发生路径”。现代医学已证实,绝大多数结肠癌(约95%)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由肠道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这个过程被称为“息肉-癌转化”,通常需要5~10年。从普通息肉发展为癌前病变,再进展为早期癌、晚期癌,若能在息肉阶段就将其切除,就能从源头切断结肠癌的发生链条,这也是预防结肠癌最有效的方式。

要理解这个逻辑,先得搞清楚“肠道息肉是什么”。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说就是肠道壁上长的“小肉疙瘩”,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形状有扁平的、带蒂的(像小蘑菇)、分叶的。根据病理类型,息肉主要分为三类,其中两类与癌症密切相关:

-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危险的一类,被称为“癌前病变”。它本身不是癌,但细胞具有异常增殖的潜力,随着时间推移,约10%~30%的腺瘤性息肉会在10年内发展为结肠癌,且越大、存在时间越长,癌变风险越高。

-增生性息肉:多数情况下风险较低,尤其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息肉,癌变概率不足1%。但如果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或位于大肠左半段(如乙状结肠、直肠),也可能出现异常增生,存在一定癌变风险。

-炎性息肉:多由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引起,本身癌变率不高,但如果肠道炎症长期不控制,反复刺激息肉,也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正是因为息肉存在“癌变隐患”,且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既不会腹痛,也不会便血,只有通过肠镜才能发现,所以医生才会建议“发现即切除”。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哪怕只有几毫米大,只要病理类型明确,当场切除就是最稳妥的选择,避免后续因随访不及时、息肉增大而错过最佳处理时机。

可能有人会问:“能不能先取个活检,等病理结果出来再决定切不切?”答案是“没必要,且增加风险”。原因有三点:

第一,活检无法完全排除癌变风险。活检是从息肉上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若息肉已存在局部早期癌变,而活检取的是“正常部分”,就可能出现“假阴性”,误以为息肉是良性的,导致漏诊;而当场切除整个息肉后做病理检查,能更全面、准确地判断息肉性质,避免漏诊早期癌。

第二,“分次操作”增加肠道损伤风险。如果这次只做活检,下次再做肠镜切息肉,相当于多一次肠道准备、多一次肠镜插入,会增加肠道穿孔、出血的概率(虽然单次概率低,但两次操作风险叠加);而当场切除只需一次操作,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第三,节省时间与医疗成本。活检后等结果、再预约手术,整个流程可能需要1~2个月,期间息肉仍有继续生长或癌变的可能;当场切除则能“一步到位”,既避免患者反复奔波,也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当场切除息肉安全吗?会不会有并发症?答案是“安全性极高,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目前临床使用的“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两种,都是微创操作,技术已非常成熟:

-氩离子凝固术(APC):适合直径小于5毫米的扁平息肉。通过肠镜前端的氩离子探头,释放高频电流将息肉“烧灼”去除,过程中不会接触肠道黏膜,出血风险几乎为零,术后恢复快,当天就能正常饮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合直径5毫米~2厘米的带蒂或扁平息肉。用特制的圈套器将息肉根部套住,通电后将息肉完整切除,再用止血夹夹住创面止血。这种方式切除彻底,术后出血率约1%~3%,且多为少量渗血,通过内镜下止血就能控制,极少需要手术干预。

对于直径超过2厘米的“大息肉”,或怀疑有早期癌变的息肉,医生可能会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虽然操作时间稍长,但仍属于内镜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穿孔、出血)也控制在5%以内,且多数并发症能通过内镜处理,无需开腹手术。

当然,并非所有息肉都适合“当场切除”,存在两种特殊情况:

一是息肉位置特殊:如果息肉长在肠道弯曲度极大的部位(如结肠肝曲、脾曲),或靠近肠道狭窄处,肠镜操作空间不足,强行切除可能增加穿孔风险,医生会建议先取活检,评估息肉性质后,再制定更安全的切除方案(如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

二是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如果患者本身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如服用抗凝药未停药)、急性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或心功能、肺功能无法耐受长时间内镜操作,医生会先暂缓切除,待身体条件改善后再处理。

那么,息肉切除后需要注意什么?主要做好三点,避免术后并发症:

1.饮食调整:术后24小时内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烂面条),避免粗糙、坚硬、辛辣的食物,减少对肠道创面的刺激;24小时后若无腹痛、便血,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1周内仍需避免剧烈运动。

2.观察症状:术后注意是否有腹痛(尤其是持续性剧烈腹痛)、便血(量大或颜色鲜红)、发热等症状,若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创面出血或穿孔,需及时就医。

3.定期复查:息肉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仍有复发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患者)。医生会根据息肉病理类型、数量制定复查计划:若为单个良性息肉,术后1~2年复查一次肠镜;若为多个腺瘤性息肉,或存在早期癌变,术后6~12个月就要复查,确保及时发现新长出的息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肠镜发现息肉后当场切除,不是医生“过度治疗”,而是基于“预防结肠癌”的科学选择——既避免息肉癌变风险,又减少多次操作的麻烦与风险,且微创手术安全性极高,无需过度担忧。

对于40岁以上、有结肠癌家族史、长期便秘或腹泻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切除息肉,就是对肠道健康最有效的保护。记住:预防结肠癌,从切除一颗小小的息肉开始。

(杜善坤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内镜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