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消化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或可疑病变,能当场治疗吗?

2025-08-23 15: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消化内科诊疗中,消化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不少人在检查过程中会被发现存在息肉或可疑病变。此时,一个关键问题便会浮现在患者及家属脑海中:这些息肉或可疑病变能在检查当场进行治疗吗?要解答这个问题,需结合病变本身特征、医疗设备条件、患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从临床常规情况来看,大部分良性息肉和部分早期可疑病变,在符合治疗条件时,是可以在消化内镜检查当场完成治疗的。这主要得益于现代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内镜不仅具备高清观察功能,还集成了多种治疗器械通道,能够实现 “检查 - 诊断 - 治疗” 的一体化操作,大大减少了患者二次就医的麻烦,也降低了病变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不过,并非所有息肉或可疑病变都能当场治疗,能否即时处理主要取决于以下几大核心因素。首先是病变的大小与形态。对于直径小于 2 厘米、形态规则(如带蒂息肉,即有明显 “小尾巴” 连接胃肠道壁)、基底较窄的良性息肉,医生通常可借助内镜下的活检钳、圈套器等器械,通过钳除术或圈套切除术当场将其完整去除,整个过程耗时较短,安全性较高。但如果病变直径超过 2 厘米,或形态不规则(如广基息肉,基底宽阔与胃肠道壁接触面积大)、呈扁平状甚至凹陷状,当场治疗的难度会显著增加,不仅操作时间长,还可能因病变范围较大、深度较深而增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风险,这种情况下医生一般会先取活检明确诊断,再制定后续的专项治疗方案。

其次是病变的性质判断。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内镜观察病变的颜色、表面光滑度、血管纹理等特征,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对于外观典型的良性息肉(如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若符合上述大小和形态要求,可直接当场治疗。但对于可疑恶性病变,比如病变表面粗糙、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晰,或存在溃疡、出血等情况,医生首要任务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因为只有病理诊断才是判断病变良恶性的 “金标准”。若当场盲目治疗,可能会因未能明确病变性质而导致治疗不彻底(如恶性肿瘤未完整切除),或过度治疗(如将良性病变误判为恶性而采取激进治疗手段),反而对患者不利。

再者,医疗设备与医生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当场治疗的可行性。开展内镜下治疗需要配备专用的治疗器械,如高频电凝发生器、氩离子凝固术(APC)设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所需的特殊刀头、止血夹等。如果检查机构仅配备了基础的诊断型内镜,缺乏相应的治疗设备,即使发现可治疗的病变,也无法当场操作。同时,内镜下治疗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在治疗过程中有效避免并发症。若操作医生缺乏相关治疗资质或经验,为保障患者安全,也不会选择当场治疗。

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如果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如剧烈腹痛、频繁呕吐、心率或血压异常波动,或患者本身存在严重的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可能无法耐受当场治疗。例如,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在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时,出血风险会大幅升高,甚至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这种情况下医生会优先终止检查,待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或基础疾病得到控制后,再评估是否进行治疗。

当医生评估后认为可以当场治疗时,会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常见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包括:对于小型带蒂息肉,多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通过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利用高频电流将其切除并止血;对于小型广基息肉或浅表病变,可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 ,通过氩气离子束产生的高温使病变组织凝固坏死;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或早期黏膜病变,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即通过注射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隆起后再将其切除;而对于更大范围或更深层的病变,则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 ,将病变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这些治疗方式均属于微创操作,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多数人在休息 1 - 2 天后即可正常生活(具体需遵医嘱)。

若因各种原因无法当场治疗,患者也无需过度焦虑。医生会先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并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果是良性息肉且无明显症状,可能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监测息肉变化;如果确诊为恶性病变或有癌变倾向的病变,医生会尽快安排后续治疗,如再次进行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等,以确保病变得到及时处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消化内镜检查前,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用药情况(尤其是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可能会增加治疗出血风险,需提前调整)以及对治疗的期望。检查过程中,若医生发现病变并建议当场治疗,会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说明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在充分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才会开展治疗操作。

总之,消化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或可疑病变后能否当场治疗,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的问题。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病变能够实现 “即查即治”,但最终决策需以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为首要原则。患者只需积极配合医生,遵循专业建议,就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健康。

(王水红 郏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