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诊疗体系中,有一类特殊的 “腔内侦探”,能深入人体消化道内部,清晰捕捉黏膜病变、精准识别早期病灶,它就是消化内镜。作为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工具,消化内镜已从最初的简单观察仪器,发展为集检查、活检、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医疗设备,为消化道健康保驾护航。
一、什么是消化内镜?
消化内镜本质是一种带有光源和成像系统的柔性管状器械,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如口腔、肛门)进入消化道,借助高清摄像头实时传输腔内图像,让医生直观观察黏膜形态、血管分布及组织病变。其核心优势在于 **“可视化” 和 “微创化”**—— 无需开腹手术,就能深入消化道内部,既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又能实现早期疾病的精准诊断。
从技术发展来看,消化内镜经历了三代革新:1868 年德国医生库斯莫尔发明的 “硬管式胃镜” 是初代产品,虽实现了消化道观察的突破,但患者痛苦极大;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的 “纤维内镜” 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图像,柔韧性大幅提升,推动了临床普及;如今广泛应用的 “电子内镜” 则依靠电荷耦合器件(CCD)将光学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图像分辨率可达百万像素级,还能搭配超声探头、活检钳等配件,实现 “查治一体”。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临床常用的消化内镜主要分为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四大类,各类内镜的长度、直径和功能设计均针对特定消化道部位,形成了覆盖全消化道的诊疗体系。
二、消化内镜的核心检查部位
消化系统由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肝胆胰等附属器官组成,不同类型的消化内镜各司其职,精准覆盖关键部位,解决不同区域的诊疗需求。
(一)食管:胃镜的 “第一站”
食管是连接咽喉与胃的管状通道,长度约 25 厘米,是食物进入消化道的 “门户”。胃镜检查时,器械经口腔、咽喉进入食管,可清晰观察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重点排查四类问题:
反流性食管炎:长期胃酸反流会导致食管黏膜破损,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甚至溃疡,医生可通过图像判断炎症分级;
食管癌早期病变:早期食管癌黏膜仅表现为颜色异常(发红或发白)、粗糙感或微小隆起,普通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而胃镜能捕捉这些细微变化,结合活检明确诊断;
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患者常出现食管静脉扩张、曲张,一旦破裂会引发大出血,胃镜可提前发现曲张血管的位置和程度,必要时直接进行套扎治疗;
食管异物:误吞的鱼刺、硬币等异物易卡在食管狭窄处,胃镜可精准定位并通过专用器械取出,避免异物穿孔风险。
(二)胃与十二指肠:胃镜的 “主战场”
胃是消化道的核心器官,负责食物储存和初步消化,而十二指肠连接胃与小肠,是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通道,这两个部位的病变需通过胃镜全程观察:
· 胃部检查:胃镜可清晰显示胃底、胃体、胃角、胃窦等区域的黏膜状态,排查慢性胃炎(萎缩性、非萎缩性)、胃溃疡、胃息肉等常见疾病。对于疑似胃癌的病灶,医生会通过内镜活检钳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这是诊断胃癌的 “金标准”。此外,针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下还可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当场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 十二指肠检查:胃镜末端可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观察是否存在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球部)、十二指肠乳头炎等病变。尤其是十二指肠乳头,作为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其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胆管结石、胰腺炎或壶腹周围癌,需结合超声内镜进一步检查。
(三)小肠:小肠镜的 “探索领域”
小肠全长约 5-7 米,位于胃和大肠之间,因位置深、走行弯曲,长期被称为 “消化道盲区”。传统检查手段难以覆盖全小肠,而小肠镜通过 “双镜对接” 技术(从口腔和肛门分别进镜,在小肠中部对接),可实现全小肠观察,主要针对三类疾病: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约 70% 的不明出血源于小肠,如小肠血管畸形、间质瘤、憩室炎等,小肠镜可定位出血点并进行止血治疗;
克罗恩病: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常累及小肠末端,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黏膜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小肠镜能明确病变范围和活动度;
小肠肿瘤:小肠肿瘤发病率较低但恶性率高,早期无明显症状,小肠镜可发现小肠黏膜的隆起性或溃疡性病灶,结合活检明确肿瘤性质。
(四)大肠:结肠镜的 “核心阵地”
大肠包括盲肠、结肠、直肠,全长约 1.5 米,是粪便形成和排出的通道,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发部位。结肠镜通过肛门进入大肠,可实现全结肠及直肠的完整观察,是结直肠癌筛查的 “首选工具”:
结直肠息肉:90% 以上的结直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结肠镜可发现直径仅几毫米的微小息肉,并通过高频电凝术直接切除,从源头预防癌症;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累及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内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糜烂、溃疡,医生可通过图像判断病变范围(如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全结肠型);
结直肠癌:结肠镜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并通过活检明确病理类型,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此外,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结肠镜还可放置支架,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三、消化内镜的检查优势与注意事项
相比 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消化内镜的核心优势在于 **“眼见为实” 和 “即时干预”**—— 不仅能直接观察黏膜病变,还可同步进行活检、止血、切除息肉等操作,大大缩短诊断和治疗周期。以结直肠癌筛查为例,结肠镜发现息肉后可立即切除,避免了 “先检查、再手术” 的二次创伤。
不过,消化内镜检查也需注意术前准备:胃镜检查前需空腹 6-8 小时,避免胃内食物影响观察;结肠镜检查前需服用泻药清洁肠道,确保肠腔无粪便残留。对于恐惧检查痛苦的患者,还可选择无痛内镜(静脉注射镇静药物),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舒适度大幅提升。
随着技术发展,消化内镜正朝着 “更精准、更微创” 的方向迈进:超声内镜可穿透黏膜层,观察消化道壁深层及周围器官(如胰腺、胆囊)的病变;胶囊内镜则让患者吞服带有摄像头的胶囊,随肠道蠕动拍摄图像,无需插管即可完成小肠检查。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让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疗中的 “侦探” 作用愈发强大,为守护人类消化道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王水红 郏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