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肺部感染,也包括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是呼吸科门诊及基层医院的常见病。我国成人 CAP 年发病率约 1.2%-1.6%,老年人群(≥65 岁)发病率更高,可达 3.0%-6.0%。CAP 的治疗核心是 “精准识别病原体 + 合理用抗菌药”,但不同病原体引发的症状、影像表现差异大,若用药不当,不仅会延误治疗,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本文结合临床数据,拆解 CAP 常见病原体的临床特点,梳理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基层诊疗和大众认知提供参考。
一、CAP 常见病原体的 “差异化信号”:从症状到影像快速区分
CAP 的病原体以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等)为主,三者占比超 80%。不同病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症状表现、影像学特征各有不同,掌握这些 “差异化信号”,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一)细菌感染:高热伴典型痰液,多见于老人与体弱者
细菌感染中,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高发人群是儿童和老年体弱者,发病急,常突发高热(体温多≥38.5℃),伴随寒战、胸痛,咳嗽时会咳出 “铁锈色痰”—— 这是因细菌破坏肺组织,红细胞渗出后被分解所致。在胸片上,可见肺部实变影,表现为片状、斑片状的高密度阴影,边界清晰,多集中在某一肺叶或肺段。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则更偏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老年人,症状相对缓和,多为中低度发热(37.5-38.5℃),咳嗽时咳出黏液痰,部分患者会出现喘息、胸闷,尤其活动后症状加重。胸片上多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可见双肺中下叶散在的小斑片影,不像肺炎链球菌感染那样有明显的 “实变区域”。
还有一类需警惕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激素的人群。这类感染起病急、进展快,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常≥39℃)、寒战,咳出的痰呈 “脓血状”,严重时可能并发脓胸(肺部积脓)。胸片上可见肺部多发脓肿影,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密度影,部分病灶内还会出现 “液平”,提示脓肿形成。
(二)病毒感染:低热伴干咳,婴幼儿与老人易中招
病毒感染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较为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婴幼儿发病时多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初期以干咳为主,后期会咳出白色泡沫痰,部分婴幼儿会出现气促、喘息,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老年人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咳嗽,容易被忽视。胸片上主要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模糊,伴随散在的小斑片影,无明显特异性。
流感病毒感染则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初期多为高热(38.5-39℃),伴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以干咳为主,部分患者会有咽痛、流涕。胸片上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若合并肺部炎症,会出现双肺中下叶的斑片影,多为间质性改变。
(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低热伴刺激性干咳,青少年高发
非典型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最常见,高发人群是青少年和年轻成人。这类感染的特点是 “症状轻但病程长”,患者多为低热,很少超过 38.5℃,最典型的症状是 “刺激性干咳”—— 咳嗽频繁、无痰或仅咳出少量白痰,夜间咳嗽会加重,部分患者会伴随乏力、咽痛。胸片上的表现与细菌感染不同,多为肺部间质性改变,可见网状、条索状的阴影,多位于肺下叶,边界相对模糊,容易被误诊为 “支气管炎”。
二、CAP 抗菌药物使用:遵循 “分层 + 调整” 原则,避免盲目用药
抗菌药物是 CAP 治疗的关键,但并非所有 CAP 都需要用抗菌药(如单纯病毒感染),且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用药方案差异大。临床中需遵循 “初始经验性用药 +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 的原则,确保用药有效、安全。
(一)初始经验性用药:按 “病情轻重 + 基础疾病” 分层选择
在无法立即明确病原体时,医生会根据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门诊 / 住院),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药物。
门诊轻症患者若没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COPD 等),多考虑肺炎支原体或肺炎链球菌感染,推荐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或青霉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疗程 5-7 天。但需注意,若当地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超过 20%,则优先选阿莫西林,避免因耐药导致治疗无效。
若门诊患者有基础疾病,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推荐 β- 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 阿奇霉素),或单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疗程延长至 7-10 天,确保覆盖可能的混合感染。
住院非重症患者,病原体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推荐 β- 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头孢曲松 + 阿奇霉素),疗程 7-10 天;若患者对 β- 内酰胺类药物过敏,可换用呼吸喹诺酮类药物。
住院重症患者(需入住 ICU),需覆盖可能的耐药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推荐广谱 β- 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左氧氟沙星),或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疗程 10-14 天,待明确病原体后再调整方案。
(二)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实现 “精准治疗”
初始用药 3-5 天后,若患者体温无下降、咳嗽咳痰加重,或复查胸片发现肺部病灶扩大,需通过痰培养、血培养、病原体核酸检测等明确病原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药物。
比如,若明确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初始用阿奇霉素无效时,可换用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疗程仍为 7 天,但要注意四环素类药物禁用于 8 岁以下儿童,避免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
若明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需使用抗葡萄球菌药物(如万古霉素),疗程延长至 14-21 天,同时要定期监测患者肾功能,因为万古霉素可能对肾脏有一定损伤,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若明确为单纯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仅需对症治疗,如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降温、止咳药(右美沙芬)缓解咳嗽;若后期合并细菌感染(如痰培养检出肺炎链球菌),再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三)用药安全:避开 3 个常见误区
在 CAP 抗菌药物使用中,患者和部分基层医生容易陷入误区,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一:发热就用抗菌药物。CAP 并非都由细菌引起,约 30% 为病毒感染,此时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还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耐药风险。正确做法是先查血常规:细菌感染多表现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多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再结合症状判断是否用抗菌药。
误区二:疗程越长越好。部分人认为 “多吃几天药能彻底杀菌”,将疗程延长至 14 天以上。实际上,轻症 CAP 疗程 5-7 天即可,过长疗程可能导致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反而加重病情。
误区三:盲目选广谱抗菌药物。不根据病情分层,直接用广谱药物(如碳青霉烯类),会 “过度覆盖” 正常菌群,加速耐药菌产生。正确做法是从窄谱药物开始,无效或病情加重时再升级。
三、大众应对 CAP:记住 “2 个关键”
对大众而言,应对 CAP 需记住两个关键:一是及时识别症状,若出现持续发热(超过 3 天)、咳嗽伴胸痛或呼吸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者,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二是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加药、减药或停药,完成整个疗程才能彻底清除病原体,降低复发和耐药风险。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核心是 “先辨病原体,再合理用药”。基层医生需掌握不同病原体的临床特点,精准制定方案;大众也需了解基本常识,配合治疗。只有医患协同,才能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让治疗更高效、更安全。
(丁瑞 滑县白道口中心卫生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