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基层医院消化内科的 “常客”,主要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以上腹痛、反酸、嗳气为典型症状。临床数据显示,多数患者经 4-8 周抑酸、黏膜保护治疗后可实现溃疡愈合,但基层地区 1 年复发率高达 40%-60%,不仅让患者反复承受痛苦,还增加了医疗支出。深究复发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 “患者认知偏差、诊疗不规范、随访缺失” 等多环节问题叠加的结果。本文结合基层医疗实际,拆解复发核心影响因素,并构建可落地的规范化防治方案,为基层诊疗提供参考。
一、基层医院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三大核心影响因素
基层地区消化性溃疡高复发率,本质是 “病因未除、管理断层” 的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三类关键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认知不足与习惯 “拖后腿”
这是最直接的复发诱因,约 60% 复发患者存在此类问题。首先是幽门螺杆菌(Hp)根除不彻底或再感染——Hp 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 “元凶”,90% 十二指肠溃疡、70% 胃溃疡都与它相关,但部分患者在 Hp 根除治疗期间,看到反酸、腹痛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未完成 14 天标准疗程,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清除;还有患者治愈后不注意饮食卫生,比如与家人共用餐具、生食未彻底煮熟,再次感染 Hp,为溃疡复发埋下隐患。
其次是不良生活习惯持续存在。基层患者中,约 50% 复发者有长期吸烟(每天≥10 支)、饮酒(每周≥3 次,每次≥50ml 白酒)的习惯,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溃疡创面损伤;另有 40% 患者存在饮食不规律(如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偏爱辛辣腌制食物的问题,长期刺激胃黏膜,让刚愈合的溃疡 “再次破防”。
此外,用药不规范也很常见。部分患者因关节炎、心血管疾病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但未告知消化科医生,也未同步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护能力,使溃疡复发风险增加 3-5 倍。
(二)基层医疗诊疗因素:规范度不足导致 “治疗不彻底”
基层医院在诊断与治疗环节的不规范,间接助推了溃疡复发。一方面是诊断不全面:部分基层医生仅依据患者 “上腹痛” 症状就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未常规开展 Hp 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活检),导致 Hp 感染患者漏诊 —— 仅进行抑酸对症治疗,却未根除病因,溃疡愈合后自然容易复发。
另一方面是治疗方案不统一:不同医生对溃疡治疗的用药选择、疗程设定差异较大。比如对胃溃疡患者,部分医生仅开具 4 周抑酸药(标准疗程应为 6-8 周),导致溃疡创面未完全修复就停药;还有医生未根据患者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比如肾功能不全者仍用常规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间接导致治疗中断。
(三)随访管理因素:“治完即止” 缺乏长期跟踪
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完善的随访体系,约 70% 溃疡患者治愈后未接受定期随访。患者出院后,若出现轻微反酸、腹胀等早期复发信号,因无人指导,多选择自行忍受或服用 “偏方”,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同时,医生无法及时了解患者 Hp 根除效果、用药依从性及生活习惯调整情况,不能针对性给出建议,导致复发后需重新启动治疗,形成 “治疗 - 复发 - 再治疗” 的循环。
二、基层医院消化性溃疡规范化防治方案:构建 “诊断 - 治疗 - 随访” 闭环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结合基层医院设备条件、医生能力及患者特点,需从三个维度构建规范化防治方案,从 “被动治疗” 转向 “主动预防”。
(一)规范诊断流程:先找 “病因” 再定方案
诊断是防治的基础,需明确统
一标准,确保基层医生可操作。对疑似消化性溃疡患者,需遵循 “症状 + 检查” 双重判断:第
一步通过胃镜检查(基层医院可开展普通胃镜)明确溃疡部位、大小,排除胃癌等其他疾病;第
二步必须进行 Hp 检测,优先选择尿素呼气试验(操作简便、无创,设备成本低),明确是否存在 Hp 感染;第
三步对长期服用 NSAIDs 的患者,详细记录用药种类、剂量及时长,评估药物相关性溃疡风险 —— 只有明确病因,才能避免 “盲目治疗”。
(二)分层制定治疗方案:精准匹配不同病情
治疗需根据 “是否合并 Hp 感染、是否服用 NSAIDs” 分层,确保方案科学且适配基层。对 Hp 阳性患者,先采用 “四联疗法” 根除 Hp(质子泵抑制剂 + 2 种抗生素 + 铋剂,如艾司奥美拉唑 + 阿莫西林 + 克拉霉素 + 枸橼酸铋钾),完成 14 天疗程后,继续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4-6 周,巩固溃疡愈合;若当地克拉霉素耐药率高,可将抗生素换为甲硝唑,避免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对 Hp 阴性患者,以 “抑酸 + 黏膜保护” 为主,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疗程 6-8 周,同时叮嘱患者避免服用 NSAIDs,若必须服用,需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对 NSAIDs 相关性溃疡患者,首先评估是否可停用 NSAIDs,优先换用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如塞来昔布);若无法停药,则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 胃黏膜保护剂,疗程 8 周,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三)强化患者教育与随访:从 “治” 到 “防” 的关键
患者是预防复发的核心主体,需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基层医院可制作图文手册、在候诊区播放短视频,普及核心知识:比如 “Hp 感染需完成 14 天疗程,症状消失不代表治愈”“烟酒、辛辣食物会加重黏膜损伤”“长期吃止痛药要提前告知医生”;同时提供可执行的生活建议,比如饮食 “定时定量、清淡少辣”,避免空腹吃山楂、醋等酸性食物,作息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刺激胃酸分泌)。
随访体系则需简易可行,适合基层落地。设定三个关键随访时间点:治疗结束后 1 个月,复查 Hp(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效果;治疗结束后 3 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是否有反酸、腹痛等复发症状;治疗结束后 6 个月,再次随访,巩固生活习惯指导,排查早期复发。随访可依托家庭医生签约体系,由家庭医生负责定期联系患者,减少医院压力,确保 “长期管理不中断”。
三、方案落地建议:适配基层医疗条件
基层医院在设备、人员方面存在局限,方案落地需注重 “简便性” 与 “可及性”。比如药物选择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品种,降低患者用药成本;Hp 检测优先用尿素呼气试验,避免复杂的病理检测;随访可利用微信、电话等便捷方式,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麻烦。
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对基层医院而言,重点不仅是 “治愈溃疡”,更是 “预防复发”。通过规范诊断、分层治疗、强化教育与随访,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减轻患者痛苦与医疗负担。基层医生需发挥 “健康守门人” 作用,将方案融入日常临床工作,让更多患者实现 “溃疡愈合、长期不复发” 的目标。
(丁瑞 滑县白道口中心卫生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