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肠炎一直治不好,会发展成“肠癌”吗?

2025-06-20 08: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性肠炎犯了又犯,肚子总疼还拉肚子,长期这样会不会拖成肠癌?”在消化内科门诊,这是慢性肠炎患者最常问的问题。慢性肠炎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以“肠道黏膜长期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统称,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直肠炎等,病程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反复发作的不适让患者难免担忧“炎症变癌症”。今天,我们就来拆解慢性肠炎与肠癌的关联——不是所有慢性肠炎都会癌变,关键看“炎症类型、病程长短和控制情况”,帮你科学判断风险,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

首先要明确:并非所有慢性肠炎都会发展成肠癌,只有“特定类型、长期失控”的慢性肠炎,才会显著增加肠癌风险。医学上,慢性肠炎的癌变风险差异极大,核心取决于肠道炎症的“损伤深度”和“持续时间”:像感染性慢性肠炎(如慢性细菌性痢疾),只要彻底清除病原体,炎症就能治愈,几乎无癌变可能;但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类“炎症性肠病”,肠道黏膜长期反复破损、修复,细胞在频繁增殖中容易出现基因突变,进而逐步发展为癌前病变,最终可能演变为肠癌。

要分清自己的慢性肠炎是否有癌变风险,先得了解常见慢性肠炎的类型及风险等级,可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类:

低风险慢性肠炎:几乎不会癌变,规范治疗可治愈

这类肠炎的炎症多局限于肠道黏膜表层,且病因明确,去除病因后炎症能完全消退,几乎无癌变可能,主要包括:

-感染性慢性肠炎:由细菌(如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或病毒长期感染引起,常见症状为反复腹泻、腹痛、黏液便。只要通过粪便检查明确病原体,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或驱虫药,配合饮食调理,炎症就能彻底控制,不会留下长期黏膜损伤,更不会癌变。

-刺激性慢性肠炎:由长期饮食不规律、吃过多辛辣生冷食物、饮酒或精神压力大导致,肠道黏膜仅出现轻度充血、水肿,无明显破损。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如清淡饮食、规律进食)、缓解压力,再配合短期使用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症状就能明显改善,炎症消退后无癌变隐患。

-缺血性慢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因肠道血管供血不足导致局部黏膜炎症,表现为突发腹痛、便血。及时改善肠道供血(如控制血压、改善循环)后,炎症可在数周内恢复,且很少复发,无长期癌变风险。

高风险慢性肠炎:长期失控易癌变,需重点监测

这类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肠道黏膜会出现深度损伤(如溃疡、糜烂),且炎症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细胞在反复修复中容易发生异常增殖,进而增加癌变风险,主要包括: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这是最易癌变的慢性肠炎类型,炎症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常见,表现为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癌变风险与“病程长短”密切相关:病程5年以内,癌变率不足1%;病程10年,癌变率约3%;病程20年,癌变率升至10%;病程30年,癌变率可达15%以上。若炎症累及全结肠(而非局部),或患者同时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一种肝胆疾病),癌变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克罗恩病:炎症可累及消化道全层(从食管到直肠),以小肠和结肠为主,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形成(如肠道与膀胱相通)。克罗恩病的癌变风险虽低于溃疡性结肠炎,但仍高于普通人: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肠癌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的2-4倍;若炎症长期局限于结肠,或出现肠道狭窄、息肉,癌变风险会明显增加。

为什么高风险慢性肠炎会癌变?核心在于“炎症-修复”的恶性循环引发的“肠道黏膜异常增生”。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细胞会定期更新,衰老细胞脱落,新细胞生成,过程有序且可控;但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肠道时,黏膜会持续破损,身体会启动“紧急修复机制”,促使肠道细胞快速增殖以修复破损。频繁的细胞增殖会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一旦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如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就会失去正常调控,从“良性增殖”变为“恶性增殖”,先形成“异型增生”(癌前病变),再逐步发展为早期肠癌、晚期肠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20年。

看到这里,高风险慢性肠炎患者可能会焦虑:“那是不是一定会得癌?”答案是否定的。慢性肠炎的癌变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炎症控制”和“定期监测”——只要能长期稳定控制炎症,减少黏膜损伤,同时通过筛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就能有效阻断癌变路径。具体要做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规范治疗,长期控制炎症

高风险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临床缓解”(症状消失、炎症减轻),显著降低癌变风险。治疗核心是“长期用药+定期复诊”:

-常用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急性发作期)、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用于激素无效或依赖者),部分重症患者需使用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这些药物能抑制肠道炎症,减少黏膜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很多患者因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导致炎症复发,反而增加癌变风险。

-生活配合:避免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精神压力过大;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增强肠道功能。这些措施能辅助药物控制炎症,减少复发频率。

第二步:定期筛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

对高风险慢性肠炎患者而言,“定期做肠镜筛查”是预防肠癌的关键——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及时发现“异型增生”(癌前病变),并在检查时当场切除,从源头阻断癌变。不同类型的慢性肠炎,筛查时间和频率不同,需严格遵医嘱: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若炎症累及全结肠,建议从“发病第8年”开始,每1-2年做一次肠镜;若炎症仅累及左半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可从“发病第15年”开始,每2-3年做一次肠镜。若肠镜发现轻度异型增生,需缩短筛查间隔至每6-12个月一次;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需及时手术切除病变肠道,避免发展为肠癌。

-克罗恩病:若炎症累及结肠,建议从“发病第10年”开始,每2-3年做一次肠镜;若存在肠道狭窄、瘘管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筛查间隔需缩短至每1-2年一次。

第三步:警惕“癌变信号”,及时就医

虽然定期筛查能有效发现早期病变,但患者仍需留意身体变化,若出现以下“癌变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复查:

-腹泻、腹痛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

-便血次数增多,或粪便中出现暗红色血液(而非鲜红色黏液血便);

-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1个月下降5公斤以上),伴随乏力、贫血;

-腹部出现肿块,或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变细)。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慢性肠炎是否会发展成肠癌,关键看“类型”——低风险肠炎(如感染性、刺激性肠炎)规范治疗后几乎无癌变可能;高风险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长期失控会增加癌变风险,但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炎症+定期肠镜筛查”,能有效预防癌变。

如果你患有慢性肠炎,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肠炎类型(可通过肠镜、粪便检查等明确诊断),再根据医生建议制定治疗和筛查计划。不要因“担心癌变”而焦虑,也不要因“症状不重”而忽视——科学管理、定期监测,才能让慢性肠炎始终处于可控范围,远离肠癌风险。

(杜善坤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内镜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