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增强CT检查中造影剂的作用与过敏预防措施

2025-08-23 09: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中,增强CT检查凭借其清晰的成像效果,成为医生诊断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检查的核心“助力者”便是造影剂,它能让病灶在影像中更清晰地显现,但同时也存在引发过敏反应的风险。了解造影剂的作用原理与过敏预防措施,对患者配合检查、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CT与造影剂的“协作”基础

CT检查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再经计算机处理形成断层图像。普通CT检查仅能依靠人体组织自身的密度差异成像,对于一些血供异常、血管病变或微小病灶的显示效果有限。而增强CT检查的关键,就是在扫描前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造影剂在不同组织和病灶中的分布差异,强化影像对比,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识别病变。

造影剂之所以能实现“增强”效果,核心在于其特殊的成分——含碘化合物。碘原子对X射线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当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时,会与周围不含碘的组织形成明显的密度差。这种密度差在CT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灰度,原本隐匿在正常组织中的病灶(如肿瘤、血管狭窄、炎症等),会因为造影剂的“凸显”而清晰呈现,就像给病灶“打了标签”,让医生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血供情况。

二、造影剂在增强CT检查中的具体作用

造影剂并非“一视同仁”地在体内分布,其作用的发挥与病灶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晰勾勒血管结构,排查血管病变

血管是人体的“生命通道”,但普通CT难以清晰显示血管的细微变化。造影剂注入后,会随血液快速流经全身血管,在CT图像上形成明亮的“血管影”。医生通过观察这种“血管影”,能快速排查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堵塞、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问题。例如,在诊断冠心病时,增强CT可通过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和管腔狭窄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脑血管疾病,造影剂能帮助医生发现脑梗塞的责任血管或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

(二)区分病灶性质,辅助疾病诊断

不同性质的病灶,对造影剂的吸收和排泄速度存在差异,这一特性成为医生区分病灶良恶性的重要依据。以肿瘤为例,恶性肿瘤通常血供丰富,造影剂会大量进入肿瘤组织,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表现为明显强化,而在“静脉期”或“延迟期”,由于肿瘤组织代谢快,造影剂又会快速流出,形成“快进快出”的特征;而良性肿瘤大多血供不丰富,造影剂强化程度较弱,且排泄速度较慢。通过这种“强化模式”的差异,医生能初步判断病灶的良恶性,为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或治疗提供方向。

(三)明确病灶范围,指导治疗方案

在肿瘤治疗前,医生需要明确病灶的准确范围以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血管,这就需要增强CT的“精准定位”。造影剂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器官的边界,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是否存在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例如,在肝癌手术前,增强CT可通过造影剂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侵犯门静脉,从而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在肿瘤放疗中,清晰的病灶边界也能帮助放疗医生精准设定放疗靶区,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四)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增强CT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病灶对造影剂的强化程度,医生能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例如,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或靶向治疗后,如果病灶对造影剂的强化程度减弱,说明肿瘤血供减少,治疗可能起到了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反之,若病灶强化程度增加或出现新的强化灶,则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三、造影剂过敏反应的类型与表现

尽管造影剂能为增强CT检查提供重要支持,但部分患者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根据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造影剂过敏反应可分为急性过敏反应和迟发性过敏反应,不同类型的表现差异较大。

(一)急性过敏反应:发作迅速,需紧急处理

急性过敏反应通常在注射造影剂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生,严重程度从轻微症状到危及生命的休克不等,主要表现为:

-轻微反应: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3%,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皮肤瘙痒、荨麻疹(风团)、面部或四肢轻微水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这类反应通常症状较轻,经过简单处理后可迅速缓解。

-中度反应:发生率约为0.1%-1%,症状较轻微反应更明显,除了皮肤症状加重(如大面积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外,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血压下降或心率加快。

-重度反应:发生率较低,约为0.01%-0.1%,但危险性极高,可迅速发展为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意识丧失、呼吸暂停、心跳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二)迟发性过敏反应:易被忽视,需留意观察

迟发性过敏反应通常在注射造影剂后1小时至7天内发生,发生率约为2%-5%,由于发作时间较晚,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其主要表现为:

-皮肤反应:最常见,如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皮疹、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湿疹样皮疹或水疱;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肺炎或肾炎,但较为罕见。

四、造影剂过敏的高危人群

并非所有接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都会发生过敏反应,以下人群属于过敏高危人群,需要在检查前重点关注:

-有造影剂过敏史者:这是最明确的高危因素,曾对碘造影剂发生过过敏反应的患者,再次使用时过敏风险会显著升高,发生率可达10%-30%。

-过敏体质者:如曾对多种食物(如海鲜、牛奶)、药物(如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或花粉、尘螨等物质过敏的患者,其免疫系统较为敏感,对造影剂发生过敏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

-甲状腺疾病患者: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组织对碘的摄取能力较强,使用碘造影剂可能加重甲亢症状,甚至诱发甲状腺危象;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若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也需谨慎使用。

-肾功能不全者: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等),造影剂排泄受阻,可能在体内蓄积,不仅增加过敏风险,还可能诱发造影剂肾病,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老年患者与婴幼儿: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和肝肾功能下降;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造影剂的耐受性较差,两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均高于中青年人群。

-合并基础疾病者:如患有严重心脏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哮喘、严重肺气肿等疾病的患者,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可能迅速加重基础疾病,导致严重后果。

五、造影剂过敏的全程预防措施

为降低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需要从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三个环节做好全程预防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一)检查前:全面评估,充分准备

检查前的评估和准备是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详细病史询问:医生或护士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造影剂、药物、食物过敏史)、既往病史(如甲状腺疾病、肾病、心脏病、哮喘等)、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降糖药、降压药、利尿剂等可能与造影剂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患者需如实告知,不可隐瞒,以免影响评估结果。

2.相关检查评估:对于高危人群,需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判断患者的肾功能是否能耐受造影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先控制甲亢症状,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增强CT检查;哮喘患者需评估肺功能,确保病情处于稳定期。

3.造影剂选择: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类。离子型造影剂的渗透压较高,过敏风险相对较高;非离子型造影剂渗透压接近人体体液,安全性更高,过敏发生率显著低于离子型造影剂。对于普通患者,优先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对于高危患者,可选择低渗或等渗的非离子型造影剂,进一步降低风险。

4.预防性用药:对于有造影剂过敏史、严重过敏体质或曾发生过轻微过敏反应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在检查前30分钟至2小时进行预防性用药。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降低过敏风险。

5.患者教育与沟通:医生或护士会向患者详细解释增强CT检查的流程、造影剂的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让患者了解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同时告知患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如检查前4-6小时禁食禁水(避免检查中呕吐导致误吸)、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皮带等,避免影响成像)。

(二)检查中:密切监测,及时处理

在注射造影剂和CT扫描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做好应急准备:

1.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变化。

2.症状观察: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皮肤瘙痒、皮疹、胸闷、气短、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并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3.应急准备:检查室需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如肾上腺素(用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吸氧设备、气管插管器械等,确保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能迅速开展抢救。

(三)检查后:延长观察,留意迟发反应

检查结束后,患者并非可以立即离开,还需在观察室停留30分钟至1小时,以便医护人员观察是否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同时,患者需留意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做好以下几点:

1.现场观察:在观察期间,若出现皮肤瘙痒、皮疹、胸闷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若未出现异常,可在医护人员允许后离开。

2.后续自我观察:离开医院后,患者需在7天内留意自身情况,尤其是皮肤是否出现新的皮疹、瘙痒,是否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若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曾接受过增强CT检查及使用的造影剂类型。

3.水分补充:检查后24小时内,患者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1500-2000毫升,肾功能正常者),促进造影剂通过尿液排出,减少造影剂在体内的蓄积,降低造影剂肾病和过敏反应的风险。

4.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后1-2天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注意休息,减少身体负担,促进身体恢复。

六、结语

增强CT检查中的造影剂,就像“影像诊断的放大镜”,为医生精准识别病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同时,造影剂过敏反应也像“潜在的风险因子”,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警惕。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科学的预防性措施、密切的术中监测和细致的术后观察,能最大限度降低造影剂过敏的风险,让增强CT检查既“精准”又“安全”。

对于需要接受增强CT检查的患者而言,无需过度恐惧造影剂过敏,只要如实告知病史、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准备和观察,就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检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帮助。

(刘卫萍 河南宏力医院 影像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