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胃镜检查,不少人会联想到“管子插进喉咙”的画面,下意识觉得“肯定很痛”,甚至因恐惧而拒绝检查,错过消化道疾病的早期发现时机。但胃镜真的像传言中那么痛苦吗?普通人的耐受度能否应对?今天我们就从检查流程、疼痛真相、缓解方式等角度,拆解胃镜检查的“痛感误区”,帮你客观认识这项关键的消化道检查。
一、先搞懂:胃镜检查到底在做什么?
要判断“痛不痛”,首先得明白胃镜检查的核心操作——它并非“粗暴插管”,而是通过精密仪器观察消化道内部的医学手段。
胃镜的核心是一根直径约9-11毫米的柔性软管,前端装有摄像头、光源和活检通道。检查时,医生会将软管从患者口腔送入,依次经过咽喉、食道、胃,最终到达十二指肠,通过摄像头实时传输画面,观察黏膜是否有炎症、溃疡、息肉或肿瘤等异常。若发现可疑部位,还会通过活检通道取一小块组织(约芝麻大小),后续做病理分析。
整个检查过程通常只需5-10分钟,其中软管在胃内操作的时间仅3-5分钟。从操作本质来看,胃镜是“观察性检查”,而非“创伤性操作”,这也决定了它的“痛感”并非来自“切割或损伤”,而是源于身体对“异物进入”的本能反应。
二、真相:胃镜的“不适感”≠“剧痛”,主要是这3种感受
很多人把胃镜的“不适”等同于“疼痛”,但实际体验中,普通人感受到的更多是“刺激感”而非“剧烈疼痛”,且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每种感受都有明确原因,也能通过方法缓解。
1.插入时:咽喉部的“恶心、异物感”,而非“咽痛”
最让人心生恐惧的“插管瞬间”,核心感受是“恶心”而非“喉咙痛”。这是因为咽喉部是人体最敏感的“呕吐反射区”——当软管经过咽喉时,会刺激咽喉黏膜上的神经,触发大脑的“呕吐中枢”,让人产生想呕吐的感觉,同时伴随“有东西卡着”的异物感。
这种恶心感的强度因人而异:平时容易晕车、晕船(前庭功能敏感),或有慢性咽炎(咽喉黏膜本身敏感)的人,反应可能稍明显;而咽喉反射不敏感的人,可能仅感觉“轻微不适”。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感受不会造成“喉咙损伤”,检查后1-2小时内会逐渐消失,不会留下“咽痛”的后遗症。
2.检查中:胃部的“腹胀、胀气感”,而非“胃痛”
当胃镜进入胃部后,医生会通过软管向胃内注入少量空气(约50-100毫升),让胃壁充分展开,便于观察黏膜细节。这时患者会感受到“胃部发胀”,甚至轻微“腹胀痛”,类似“吃撑了”的感觉。
这种胀气感是暂时的——检查结束后,医生会将胃内的空气抽出大部分,腹胀感会在半小时内明显缓解。少数人可能在术后1-2天内仍有轻微腹胀,只需多排气、清淡饮食,就能自行恢复,不会造成“胃损伤”。
3.活检时:几乎无感觉,无需担心“取组织痛”
若检查中需要取活检,很多人会担心“取肉会痛”,但实际体验中,绝大多数人感受不到明显疼痛。原因很简单:胃黏膜和消化道黏膜上“痛觉神经很少”,取组织时的创伤(仅黏膜表层)不会触发痛觉信号,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但转瞬即逝,远达不到“疼痛”的程度。
总结来说,普通胃镜(无麻醉)的核心体验是“5分钟左右的恶心+轻微腹胀”,而非“持续的剧痛”。根据《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的调研数据,约70%的普通人能耐受普通胃镜的不适感,其中仅5%的人认为“不适难以忍受”,其余人表示“可以接受”或“仅有轻微不适”。
三、普通人如何应对?2种检查方式,按需选择
针对胃镜的“不适感”,目前医院主要提供两种检查方式,普通人可根据自身耐受度、身体状况和需求选择,从根源上降低“痛苦体验”。
1.普通胃镜(无麻醉):适合耐受度较好、无基础病的人
普通胃镜无需麻醉,检查前只需口服“局麻剂”(如利多卡因胶浆),让咽喉部黏膜暂时麻木,减轻插管时的恶心感。整个过程中患者保持清醒,能配合医生做“吞咽”动作(帮助软管顺利通过食道),检查结束后即可下床活动,无需等待苏醒,适合:
-年轻、身体状况好,无晕车/晕船史、无慢性咽炎的人;
-希望检查后快速恢复,不影响工作或生活的人;
-对麻醉有顾虑(如过敏史、肝肾功能不全)的人。
应对普通胃镜的小技巧:
-检查时保持“鼻子吸气、嘴巴呼气”,避免憋气(憋气会加重恶心);
-放松肩膀和颈部,不要用力后仰或扭动身体(身体紧张会让软管更难操作,延长检查时间);
-若恶心感明显,可举手示意医生,医生会暂停操作,待不适感缓解后再继续,无需硬扛。
2.无痛胃镜(静脉麻醉):适合怕痛、敏感或有基础病的人
无痛胃镜通过“静脉注射短效麻醉药”(如丙泊酚),让患者在10-20秒内进入睡眠状态,整个检查过程中完全没有感觉,醒来后仅记得“躺了一会儿”,甚至会疑惑“检查已经结束了?”。这种方式几乎消除了所有不适感,适合:
-对普通胃镜极度恐惧,或咽喉反射敏感(容易恶心、呕吐)的人;
-年龄较大(60岁以上)、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无法配合普通胃镜姿势的人;
-需要取多处活检或做内镜下治疗(如切除息肉),检查时间稍长的人。
关于无痛胃镜的常见误区:
-误区1:“麻醉会伤脑子”——短效麻醉药代谢极快(约1小时内完全排出体外),不会对大脑造成长期影响,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单次无痛胃镜麻醉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误区2:“麻醉风险高”——无痛胃镜的麻醉剂量仅为手术麻醉的1/5-1/3,且检查前会做严格的心肺功能评估,健康人群的麻醉风险低于0.01%;
-误区3:“价格太贵”——无痛胃镜比普通胃镜多200-400元(麻醉费和监护费),但能显著提升体验,对怕痛人群来说性价比很高。
四、检查前后:做好3件事,进一步降低不适感
无论是普通胃镜还是无痛胃镜,检查前后的准备和护理,都能直接影响体验,甚至减少术后不适,普通人只需做好3件事。
1.检查前:严格“禁食禁水”,避免“白做”或“加重不适”
-禁食时间:检查前6-8小时不能吃任何东西(包括零食、口香糖),比如早上9点做检查,前一天晚上12点后就需禁食;
-禁水时间:检查前2小时不能喝水(少量润口可以,但不能咽下去);
-特殊情况:若有糖尿病(需避免低血糖)或长期服药(如降压药),需提前告知医生,医生会调整禁食时间或允许“少量服药”。
严格禁食禁水的原因:一是避免胃内有食物残留,遮挡黏膜,导致医生漏诊;二是普通胃镜中,胃内有食物可能引发“呕吐误吸”(呕吐物进入气管),增加风险。
2.检查中:放松心态,信任医生,比“硬扛”更有效
很多人的不适感其实是“心理恐惧”放大的——越紧张,咽喉肌肉越紧绷,软管越难通过,恶心感就越强烈。检查时可以:
-闭上眼睛,想象“只是做一次简单的体检”,避免盯着医生操作;
-听从医生的指令(如“咽一下”“深呼吸”),主动配合比“抗拒”更能缩短检查时间;
-记住“检查只有5-10分钟”,大部分不适感集中在最初1分钟,忍过之后会明显缓解。
3.检查后:清淡饮食,避免“刺激肠胃”
-普通胃镜:检查后1-2小时(局麻剂失效后)可吃温凉的流食(如粥、牛奶),当天避免吃辛辣、坚硬、过烫的食物(如火锅、坚果、热汤),防止刺激咽喉和胃黏膜;
-无痛胃镜:因麻醉药可能影响胃肠蠕动,检查后2小时再进食,且首次进食以“半流食”(如面条、蒸蛋)为主,避免吃产气食物(如红薯、可乐),防止腹胀;
-活检人群:若做了活检,当天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搬重物),24小时内不要吃活血食物(如红枣、枸杞),防止活检部位少量出血(若出现“黑便”,需及时就医)。
五、关键提醒:别因“怕痛”错过必要检查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胃镜是诊断胃癌、胃溃疡、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早期胃癌在胃镜下能被及时发现,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若因“怕痛”拒绝检查,等到出现“胃痛、呕血”等症状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和风险会大幅增加。
对普通人而言: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有“胃痛、反酸、黑便”等症状的人群,建议每2-3年做一次胃镜;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50岁后做一次“baseline胃镜”(基础检查),排查早期病变。
无论是选择普通胃镜还是无痛胃镜,现代医学技术已能将“不适感”降到最低——普通胃镜的“轻微恶心”远没有想象中可怕,无痛胃镜更是“睡一觉就结束”。与其因恐惧拖延,不如正视检查的必要性,毕竟“短暂的不适”和“及时发现疾病”相比,后者才是对健康更重要的选择。
结语:胃镜的“痛”是误解,健康的“险”才该警惕
回到开头的问题——“做胃镜会很痛吗?普通人能忍受吗?”答案很明确:胃镜的核心感受是“恶心、腹胀”等不适感,而非“剧痛”,70%的普通人能耐受普通胃镜,选择无痛胃镜则几乎无不适。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检查本身的“短暂不适”,而是因误解和恐惧延误检查,错过疾病早期干预的时机。把胃镜看作“消化道的一次‘体检’”,而非“痛苦的考验”,主动配合医生,才能更好地守护消化道健康——毕竟,健康的身体,比一时的轻微不适更值得重视。
(杜善坤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内镜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