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胶囊内镜时,胶囊会“卡”在肚子里排不出来吗?

2023-09-07 14: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胃镜、肠镜,很多人会本能地联想到检查时的不适,而胶囊内镜的出现,让“吞颗胶囊查肠胃”成为现实。这种外形酷似普通胶囊的检查设备,能随着消化道蠕动自主拍摄,既避免了传统内镜的侵入性痛苦,又能清晰呈现胃肠道内部情况,因此逐渐成为胃肠疾病筛查的热门选择。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人的担忧:这颗“胶囊”如果在肚子里“卡”住排不出来,会不会有危险?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带大家全面了解胶囊内镜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首先要明确的是:胶囊内镜“卡”在消化道内无法排出的概率极低。根据临床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胶囊内镜滞留的发生率仅为0.3%~1.4%,绝大多数人能在检查后1~3天内将胶囊随粪便自然排出。之所以滞留概率低,核心原因在于胶囊的设计与人体消化道的生理特点高度适配。

从胶囊本身来看,目前临床使用的胶囊内镜直径约9~11毫米,长度约23~30毫米,体积与一颗大号维生素胶囊相近,远小于消化道的正常管径——成人食道直径约20~30毫米,胃腔容积可达1~2升,小肠直径约25~30毫米,大肠直径约30~60毫米。这种“小体积”设计让胶囊能轻松通过消化道的各个狭窄部位。同时,胶囊外壳采用医用级高分子材料,表面光滑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与消化道黏膜粘连,也能耐受胃酸、消化液的腐蚀,确保在排出前保持完整形态。

从人体生理机制来看,消化道的蠕动是胶囊排出的“天然动力”。口腔吞咽后,胶囊会在食道蠕动下进入胃内,胃的蠕动会将其与食物混合后送入小肠;小肠每分种约3~5次的蠕动,会推动胶囊逐步前进,同时完成360°无死角拍摄;最终,胶囊会随食糜进入大肠,在大肠蠕动作用下随粪便排出体外。整个过程如同“乘坐滑梯”,依靠消化道自身的运动就能完成,无需额外干预。

既然概率这么低,那哪些情况可能导致胶囊“滞留”呢?医学上把胶囊无法排出的情况称为“胶囊内镜滞留”,其核心原因是消化道存在“狭窄通道”,阻碍了胶囊前进。具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已知的消化道疾病。比如曾做过胃肠道手术(如胃切除、肠吻合术)的患者,手术部位可能形成瘢痕狭窄;患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会导致肠腔狭窄;还有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增生会堵塞消化道。这类患者在做胶囊内镜前,医生通常会先通过CT、超声等检查评估消化道通畅度,避免风险。

另一类是未知的消化道狭窄。有些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症状,但消化道内可能存在先天狭窄、息肉堵塞或早期肿瘤导致的隐匿性狭窄,胶囊进入后就可能“卡”在这些部位。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且多数患者在滞留后会出现轻微腹痛、腹胀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及时发现。

如果不幸发生胶囊滞留,该如何处理?首先不必恐慌,胶囊内镜本身没有锋利部件,不会划伤消化道,也不会释放有害物质,短期滞留通常不会造成严重伤害。医生会根据滞留位置和患者症状采取不同方案:

如果胶囊滞留在小肠,且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医生会建议观察1~2周,同时通过饮食调整(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胶囊排出。期间会通过X线或腹部超声监测胶囊位置,多数胶囊会在观察期内自然排出。

如果胶囊滞留超过2周仍未排出,或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医生会采用内镜取出的方式:通过胃镜或肠镜(部分情况需用小肠镜)找到胶囊,用专用的网兜或钳子将其取出。这种操作属于微创治疗,风险低、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1~2天就能正常生活。极少数情况下,若胶囊滞留位置特殊(如靠近肠道吻合口),内镜无法取出,才需要通过腹腔镜手术取出,但这种情况不足滞留案例的1%。

对于打算做胶囊内镜的人来说,如何进一步降低滞留风险?关键在于做好“术前准备”:

第一,如实告知病史。就诊时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胃肠道手术史、炎症性肠病病史、肿瘤病史,或平时是否有腹痛、黑便、体重骤降等症状,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适合做胶囊内镜。

第二,配合术前检查。如果医生评估后认为有潜在狭窄风险,可能会建议先做“腹部CT”或“消化道造影”,排查消化道狭窄情况。若存在明显狭窄,会先治疗再考虑胶囊内镜检查。

第三,严格遵守术前饮食要求。检查前1~2天需要吃低渣饮食(如白粥、面条、蒸蛋),避免食物残渣影响胶囊拍摄;检查前8小时要禁食禁水,确保胃内空虚,让胶囊能清晰拍摄。这些准备不仅能提高检查准确性,也能减少食物残渣与胶囊混合导致滞留的可能。

第四,术后留意排出情况。检查后可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多喝水,促进肠道蠕动。同时注意观察粪便,多数人能在3天内发现胶囊排出(胶囊外壳透明,排便时容易识别)。如果超过7天仍未发现胶囊排出,可联系医生做腹部X线检查,确认胶囊位置。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舒适的胃肠道检查方式,胶囊“卡”在肚子里的概率极低,即便发生滞留,也有成熟的处理方案,无需过度担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就能轻松完成检查,让“吞颗胶囊查肠胃”成为守护健康的便捷选择。

当然,胶囊内镜也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有严重吞咽困难、肠梗阻的患者,或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部分老款起搏器会受胶囊信号干扰)的患者,就需要选择传统内镜或其他检查方式。具体适合哪种检查,还需医生根据你的健康状况综合判断。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消除对胶囊内镜的顾虑,理性看待这种便捷的医疗技术,为自己的胃肠道健康做好筛查。

(杜善坤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内镜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