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慢阻肺:肺部的“进行性阻塞”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病理状态,两者常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
1.核心病变:气道与肺泡的双重损伤
-慢性支气管炎:气道黏膜长期受刺激(如吸烟、污染),引发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增厚、分泌物增多,气道变窄。患者会出现“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连续2年”的典型表现。
-肺气肿:肺泡(肺部气体交换的“小气球”)因长期炎症被破坏,弹性减退,无法正常收缩排气,导致气体滞留在肺内,形成“肺气肿”。此时肺部像被吹大的破损气球,既无法有效吸入氧气,也无法排出二氧化碳。
这两种病变共同导致“气流受限”——空气进入肺部后难以排出,患者表现为“呼气困难”,且这种气流受限是“进行性”的(随时间逐渐加重),不可逆转,但可通过治疗延缓进展。
2.高危因素:吸烟是“头号元凶”
-吸烟: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0倍,且吸烟时间越长、每天吸烟量越多,风险越高。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抑制纤毛摆动(纤毛是气道的“清洁工”),诱发慢性炎症。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PM2.5、厨房油烟、工业粉尘、生物燃料(如烧煤、柴做饭)的人群,患病率显著升高。
-感染与遗传:儿童时期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增加成年后患病风险;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罕见遗传病)会导致肺泡易被破坏,引发早发性肺气肿。
-年龄与性别:40岁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急剧上升,男性因吸烟率高更易患病,但女性长期接触厨房油烟也会增加风险。
二、早期信号:别把“小症状”当“老了正常”
慢阻肺的早期症状非常隐匿,容易被误认为是“衰老的自然表现”,等到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以下4个信号需高度警惕:
1.慢性咳嗽:晨起“痰多”是典型表现
早期多为晨起咳嗽明显,夜间偶有阵咳,随病情进展可终日咳嗽。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变为黄色脓痰。很多患者误以为是“老慢支”,不重视,殊不知这是气道持续受损的标志。
2.活动后气短:从“爬楼喘”到“走路喘”
这是慢阻肺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早期仅在体力活动(如爬3层楼、快走)时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平地走路、甚至穿衣、洗漱时也感到气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胸闷:感觉“胸口发紧”
气道狭窄和肺内气体滞留会导致胸闷,尤其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明显,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像被一块布勒住”。
4.反复感染:一年“感冒”多次
慢阻肺患者因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每年超过3次),每次感染都会加重气道损伤和气流受限,形成“感染-病情加重-更易感染”的恶性循环。
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有吸烟史或长期接触污染者,需及时就医做“肺功能检查”——这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通过检测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可明确诊断:FEV1/FVC<70%且排除哮喘等其他疾病,即可确诊。
三、治疗核心:“药物+康复”双管齐下,延缓进展
慢阻肺的气流受限不可逆转,但通过规范治疗能显著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预防急性加重、改善运动耐力”。
1.药物治疗:长期规律用药是关键
药物无法治愈慢阻肺,但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且需长期使用:
-支气管扩张剂:慢阻肺治疗的“基石”,通过放松气道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用于急性加重时快速缓解症状,按需使用(每天不超过8次)。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持续作用12小时以上,需每天规律使用,适合中重度患者。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如噻托溴铵、乌美溴铵,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能减少黏液分泌,是目前推荐的一线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仅适用于“慢阻肺合并哮喘”或“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需与LABA联合使用(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氟替卡松沙美特罗),不可单独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肺炎风险)。
-其他药物:痰多时可使用祛痰药(如氨溴索);合并感染时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长期缺氧者需长期家庭氧疗(每天吸氧≥15小时,能延长寿命)。
用药误区:很多患者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这是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主要原因。慢阻肺需要“终身管理”,即使无症状也需规律用药,具体调整需遵医嘱。
2.急性加重期:及时就医,避免“肺功能断崖式下降”
急性加重是指咳嗽、咳痰、气短突然加重(如痰量增多、变黄、呼吸困难加剧),多由感染(细菌或病毒)、空气污染等诱发。每次急性加重都会导致肺功能“断崖式下降”,增加死亡风险,需立即就医:
-轻度加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增加支气管扩张剂用量,口服抗生素和激素(如泼尼松);
-中重度加重:需住院治疗,通过吸氧、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静脉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必要时机械通气(呼吸机辅助呼吸)。
预防急性加重的关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每年1次),避免感冒;戒烟并远离二手烟;规律用药减少气道炎症。
四、康复与预防:这些措施比药物更“治本”
慢阻肺的治疗不能仅依赖药物,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1.戒烟:唯一能“阻断进展”的措施
无论病情轻重,戒烟都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戒烟后,气道炎症会减轻,咳嗽、咳痰症状会明显改善,且能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戒烟5年后,慢阻肺死亡率可降低32%)。
戒烟困难者可寻求专业帮助: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片)、口服戒烟药(如伐尼克兰),或参加戒烟门诊(成功率比自行戒烟高2-3倍)。
2.呼吸康复训练:增强“呼吸效率”
通过特定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功能,缓解气短症状:
-缩唇呼吸:用鼻子缓慢吸气(默数1-2秒),然后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默数1-4秒),每天练习3-4次,每次5-10分钟。这种方法能延长呼气时间,减少肺内残气量。
-腹式呼吸:一手放腹部,一手放胸部,吸气时腹部鼓起(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收缩,每天练习2次,每次10分钟。能增强膈肌(主要呼吸肌)力量,提高通气效率。
-全身运动: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从每次5-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时以“不感到明显气短”为宜,避免过度劳累。
3.长期家庭氧疗:延长晚期患者寿命
当患者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88%(或动脉血氧分压<55mmHg)时,需长期家庭氧疗——每天吸氧≥15小时,能改善组织缺氧,延缓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的发生,使生存率提高2倍以上。
吸氧注意事项:使用医用氧气(避免工业氧),定期清洁氧气管和湿化瓶;吸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高流量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夜间睡眠时也需吸氧,不可仅白天吸氧。
4.饮食与营养:避免“慢阻肺恶病质”
中晚期患者常因呼吸困难、食欲下降出现体重减轻、肌肉萎缩(称为“慢阻肺恶病质”),进一步削弱呼吸肌力量,形成恶性循环。需注意:
-少量多餐(每天5-6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膈肌上抬,加重气短;
-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瘦肉、鱼类、豆制品),每天每公斤体重需1.2-1.5克蛋白质(如60公斤患者每天需72-90克);
-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如过多米饭、面条),因其代谢会产生更多二氧化碳,增加呼吸负担;
-餐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减轻进餐时的气短症状。
五、筛查与管理:40岁以上高危人群需“主动检查”
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极低(不足30%),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40岁以上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长期接触污染者、有慢性咳嗽咳痰者、有慢阻肺家族史者)需主动进行肺功能检查,这是早期发现的唯一方法。
结语:慢阻肺可防可控,早干预是关键
慢阻肺虽然不可逆转,但通过早期筛查、戒烟、规律用药和康复训练,能有效延缓进展,让患者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遗憾的是,很多人因忽视早期症状、拒绝长期治疗,最终发展为呼吸衰竭、肺心病,失去自理能力。
如果你或家人有长期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请务必及时做肺功能检查。记住:慢阻肺的防治,不在于“治愈”,而在于“控制”——早一天干预,就能多一天自由呼吸的权利。
(李辉 淮滨县马集镇中心卫生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