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支气管哮喘全知道:从发病原因到日常管理

2025-05-10 14: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哮喘的本质:气道的“过敏反应性炎症”

很多人误以为哮喘是“气管发炎”,其实它的本质是“气道高反应性”引发的慢性炎症,与普通细菌感染的“炎症”完全不同。

1.气道的“过度敏感”

正常人气道遇到冷空气、粉尘等刺激时,只会有轻微反应;而哮喘患者的气道黏膜因长期存在炎症(由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变得异常敏感,就像“裸露的伤口”,遇到轻微刺激就会剧烈收缩,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过度敏感”在医学上称为“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核心特征。

2.发病的“三部曲”

哮喘发作时,气道会经历三个连续变化:

-气道收缩:过敏原或刺激物触发气道平滑肌突然痉挛,气道口径变窄,气体进出受阻,患者瞬间出现喘息、胸闷;

-黏膜水肿:炎症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气道狭窄,同时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形成“痰栓”阻塞气道;

-气道重塑:若哮喘长期控制不佳,慢性炎症会导致气道壁增厚、纤维化,这种结构改变是不可逆的,会使哮喘越来越难控制,甚至出现永久性气流受限。

3.哪些因素会诱发哮喘?

哮喘的发作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哮喘具有明显家族倾向,若父母一方有哮喘,子女患病风险约20%;双方都有哮喘,风险升至40%。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很多哮喘患者并无家族史。

-过敏原:尘螨(最常见)、花粉(春秋季高发)、宠物皮屑、霉菌、蟑螂粪便等,会诱发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气道痉挛。

-非过敏因素:冷空气、烟雾(包括二手烟)、油烟、香水、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大哭大笑)、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感冒)、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

儿童哮喘多与过敏相关(约80%的儿童哮喘由过敏诱发),而成人哮喘可能与非过敏因素(如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关系更密切。

二、哮喘的典型症状:从“咳嗽”到“喘息”

哮喘的症状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可逆性”三大特点,不同患者表现差异很大,并非都有“喘息”:

1.典型症状:喘息、胸闷、咳嗽

-喘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时发出“哨笛音”(尤其呼气时明显),这是气体通过狭窄气道时产生的声音,患者自己或身边人都能听到。

-胸闷:感觉“胸口发紧”“空气不够用”,活动后加重,平静休息或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可缓解。

-咳嗽:多为干咳,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称为“夜间哮喘”),或在运动、接触冷空气后诱发,这是因为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气道更易收缩。

2.容易被忽视的“特殊类型”

-咳嗽变异性哮喘:唯一症状是慢性咳嗽(持续8周以上),无喘息,但肺功能检查显示气道高反应性,使用哮喘药物后咳嗽明显缓解。这类患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盲目使用抗生素无效。

-运动性哮喘:仅在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后出现喘息、咳嗽,休息后10-15分钟缓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职业性哮喘:与工作环境相关,接触粉尘、化学物质(如油漆、塑料颗粒)后发作,脱离环境后症状减轻。

3.哮喘发作的“危险信号”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哮喘发作可能加重,需立即处理:

-说话困难(因呼吸困难无法完整说一句话);

-呼吸频率加快(儿童>30次/分,成人>20次/分),锁骨上窝、肋骨间隙在吸气时凹陷(“三凹征”);

-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持续超过2小时;

-口唇发绀(发紫),血氧饱和度<90%(正常应≥95%)。

这些情况可能是“重症哮喘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数小时内进展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三、哮喘的治疗:“分级用药”与“长期管理”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预防气道重塑”,核心是“长期、规范、个体化”用药,而非“发作时才治疗”。

1.治疗药物:分“控制药”和“缓解药”

-控制药物(长期使用):通过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预防哮喘发作,需每天规律使用,即使无症状也不能停。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哮喘治疗的“基石”,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直接作用于气道,抗炎效果强,全身副作用少(长期使用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口腔念珠菌感染,用药后漱口可避免)。

-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复合制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沙美特罗替卡松,适用于中重度哮喘,LABA能快速扩张气道,ICS能长期抗炎,两者协同作用更强。

-其他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适用于过敏相关哮喘,尤其儿童)、茶碱类(如氨茶碱,需监测血药浓度,避免中毒)。

-缓解药物(按需使用):快速缓解气道痉挛,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不能长期规律使用(否则可能掩盖炎症,加重病情)。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后5-10分钟起效,作用持续4-6小时,是哮喘发作时的“急救药”。

-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与SABA联合使用,适用于重症发作。

2.治疗分级: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强度”

哮喘治疗遵循“阶梯式管理”原则,根据症状控制情况调整药物:

-间歇状态/轻度持续:每周发作<2次,仅需在发作时使用SABA,或每晚使用低剂量ICS;

-中度持续:每周发作≥2次,影响睡眠,需使用低剂量ICS+LABA,或中剂量ICS;

-重度持续:每天发作,频繁夜间发作,需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必要时加用白三烯调节剂或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适用于重度过敏型哮喘)。

达到“控制状态”(无日间症状、无夜间发作、无需使用急救药、肺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降级治疗(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但不可自行停药,否则易复发。

四、日常管理:这些细节决定哮喘控制效果

哮喘的管理三分靠药,七分靠日常防护。做好以下几点,能显著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1.避免接触过敏原:从“环境控制”入手

-防尘螨: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套,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套;减少毛绒玩具、地毯、布艺沙发(尘螨易滋生);室内湿度保持在40%-50%(用除湿机,潮湿易滋生尘螨)。

-防花粉:春秋季花粉浓度高时,外出戴口罩和护目镜,回家后立即换衣服、洗脸漱口;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花粉。

-宠物管理:过敏型哮喘患者最好不养宠物;若已养,不让宠物进卧室,每周给宠物洗澡,使用高效吸尘器清理宠物皮屑。

-其他:避免接触二手烟(吸烟者需戒烟或到室外吸烟)、厨房油烟(做饭时开强油烟机,做完后再开10分钟)、香水和刺激性气味。

2.运动与饮食:科学规划,而非“完全禁止”

-运动:哮喘患者并非不能运动,相反,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减少发作。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游泳、快走、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短跑);运动前15分钟吸入沙丁胺醇预防发作;运动中若出现胸闷、喘息,立即停止并吸入急救药。

-饮食:哮喘无绝对禁忌食物,但明确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牛奶)需避免;少吃过咸、过甜、过冷的食物(可能刺激气道);多吃富含维生素C(如橙子、西兰花)和镁(如坚果、绿叶菜)的食物,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

3.病情监测:学会“自我评估”

-记哮喘日记:记录每天的症状(是否有咳嗽、喘息)、使用急救药的次数、夜间是否因症状醒来、峰值流速仪(PEF)读数(每天早晚各测1次,PEF下降≥20%提示可能发作)。

-定期复诊:即使病情稳定,也需每3-6个月复诊一次,医生会根据日记和肺功能检查调整治疗方案;若发作频繁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诊。

-掌握急救技能:患者和家属需熟练使用吸入装置(如气雾剂正确步骤:摇匀→深呼气→含住喷嘴→吸气同时按压气雾剂→屏气10秒→漱口);了解哮喘发作时的急救流程:立即吸入沙丁胺醇(每20分钟1次,最多3次),若无效或症状加重,立即拨打120。

五、儿童哮喘:早干预,多数能“临床治愈”

儿童哮喘与成人哮喘有很大不同,家长需特别注意:

-症状特点:儿童哮喘多表现为“反复喘息”(1年超过4次)、“感冒后咳嗽持续2周以上”、“运动后喘息”、“夜间或凌晨咳嗽”,这些症状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会明显缓解。

-治疗关键:5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较困难,需结合症状、家族史、过敏原检测综合判断;尽早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能有效抑制气道炎症,减少远期气道重塑风险。

-预后:约70%的儿童哮喘在青春期后可缓解或痊愈,但若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延续至成年,甚至出现永久性肺功能损害。因此,家长需坚持规范治疗,避免因“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擅自停药。

结语:哮喘可控,别让“恐惧”比“疾病”更可怕

哮喘虽然是终身性疾病,但通过“长期规范治疗+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实现“临床治愈”——让患者摆脱症状困扰,正常生活。遗憾的是,我国哮喘控制率不足30%,很多患者因“怕激素”“觉得不发作就好了”而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气道重塑。

记住:哮喘的危害不在于偶尔发作,而在于长期控制不佳导致的不可逆损伤。如果你或家人有哮喘,请正视它、了解它、管理它,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做好日常防护。相信通过科学管理,每一位哮喘患者都能自由呼吸,拥抱生活。

(李辉 淮滨县马集镇中心卫生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