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约有3.34亿哮喘患者,其中儿童占比超过半数 。哮喘不仅会导致孩子反复咳嗽、喘息、呼吸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掌握诊断标准并实施科学的控制策略,是守护儿童呼吸健康的关键。
一、抽丝剥茧:哮喘的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病史,孩子患哮喘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有哮喘病史,孩子发病概率约为20%;若父母双方均患病,风险则高达40% - 60%。这是因为特定基因变异会影响气道的免疫反应和结构功能,使孩子天生更易对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
环境诱发因素: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是哮喘发作的“导火索”。当孩子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敌人”,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平滑肌收缩,进而引发喘息、咳嗽等症状。此外,呼吸道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空气污染(PM2.5、二手烟)、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也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气道炎症与高反应性:哮喘的核心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长期炎症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气道变得异常敏感,即使轻微刺激(如冷空气、运动)也可能引发强烈收缩,导致气道狭窄,出现呼吸困难。这种气道高反应性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二、精准判断:哮喘的诊断标准
由于儿童哮喘症状多变(如仅表现为反复咳嗽,无明显喘息),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医生主要通过以下标准综合判断:
1. 症状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剧,部分孩子运动后症状加重;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肺功能检查:通过肺功能仪检测孩子的通气功能,评估气道阻塞程度。对于5岁以上能配合检查的儿童,若呼气流量指标(如FEV1、PEF)低于正常范围,且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明显改善),有助于确诊。
3.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特异性IgE检测,明确孩子是否对尘螨、花粉、牛奶、鸡蛋等常见物质过敏,辅助判断哮喘的诱发因素。
4. 其他检查: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医生可能会进行胸部X线、气道激发试验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肺炎、气管异物)后,结合病史和症状综合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小的儿童诊断越需谨慎。对于5岁以下反复喘息的婴幼儿,若有家族过敏史、湿疹病史,或检测到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即便肺功能检查不典型,也需高度怀疑哮喘可能,密切随访观察。
三、长效管理:哮喘的控制策略
哮喘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实现临床控制,让孩子正常生活、运动。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两方面。
(一)药物治疗:分级管理,精准用药
哮喘治疗需遵循“长期、规范、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分级用药:
缓解药物:用于快速缓解急性发作症状,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特布他林雾化溶液等β2受体激动剂,可迅速舒张气道平滑肌;必要时配合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增强疗效。
控制药物:需长期规律使用,以减轻气道炎症、降低发作风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是核心药物,可搭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等,通过雾化、干粉吸入或口服等方式给药。
(二)非药物干预:远离诱因,提升生活质量
1. 规避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使用防螨床罩,减少尘螨滋生;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避免饲养宠物,若已饲养需定期洗澡并禁止其进入卧室。
2. 预防呼吸道感染: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患者;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
3. 运动与情绪管理:鼓励孩子进行规律运动(如游泳、散步),但需避免在寒冷、干燥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下剧烈运动;关注孩子情绪变化,避免因紧张、焦虑诱发哮喘发作。
4. 自我监测与复诊:使用峰流速仪定期监测呼气峰流速(PEF),记录哮喘日记(症状、用药、发作时间等);每1 - 3个月复诊一次,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支气管哮喘虽病程漫长,但只要家长和医生密切配合,深入了解发病机制,严格遵循诊断与治疗标准,坚持长期规范管理,绝大多数患儿都能实现症状控制,像健康孩子一样自由呼吸、快乐成长。早期干预、科学护理,是帮助孩子战胜哮喘的“制胜法宝”。
(王金星 南召县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