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严重时可导致窒息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儿童因呼吸道异物就诊,其中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为高发人群。了解呼吸道异物的高发场景、掌握科学的诊断方法与急救处理措施,对保障儿童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高发场景:警惕身边的“隐形杀手”
(一)进食过程中的意外
1. 边吃边玩:儿童天性好动,在进食时嬉戏、奔跑、哭闹,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道。例如,孩子在吃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等颗粒状食物时,突然大笑或受到惊吓,食物可能随吸气进入呼吸道。
2. 咀嚼不充分:婴幼儿牙齿尚未发育完全,咀嚼能力较弱,若吞食较大块状食物,如肉块、苹果块等,无法充分咀嚼就吞咽,极易造成气道堵塞。
3. 喂养不当:部分家长为追求喂养速度,过早给孩子喂食不易咀嚼的食物,或在孩子哭闹时强行喂食,增加了异物吸入的风险。
(二)玩耍时的误吸
1. 小物件吸引: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将小玩具、硬币、纽扣、橡皮等小物件放入口中玩耍,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吸入气道。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习惯用口探索世界,更易发生此类情况。
2. 模仿行为:学龄前儿童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如模仿吸烟、吹奏口哨等,使用不合适的物品(如笔帽、吸管)时,可能因用力吸气导致异物进入呼吸道。
(三)其他场景
1. 呕吐物误吸:孩子在呕吐时,若体位不当(如平躺),呕吐物无法顺利排出,可能反流进入气道,引发窒息。
2. 医疗操作意外:在进行口腔检查、治疗或雾化吸入等医疗操作时,若器械零件脱落或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异物进入呼吸道。
二、诊断方法:及时发现是救治关键
(一)症状判断
1. 典型表现:异物吸入的瞬间,孩子通常会突然出现剧烈呛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憋气等症状,部分孩子可能伴有阵发性喘鸣音。若异物较大,完全阻塞气道,会迅速出现窒息,表现为不能说话、呼吸骤停、意识丧失。
2. 隐匿症状:当异物较小或未完全阻塞气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反复咳嗽、发热、喘息,容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若孩子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需警惕呼吸道异物的可能。
(二)辅助检查
1. 胸部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对于不透X线的异物(如金属、骨头),X线可直接显示其位置;对于可透光的异物(如花生、瓜子),则可通过观察气道阻塞引起的间接征象(如肺气肿、肺不张)来判断。但X线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细小异物可能无法显示。
2. 胸部CT检查: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对异物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发现X线难以检测到的细小异物,还可明确异物的位置、大小以及对气道和肺部的影响,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 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呼吸道异物的“金标准”。通过支气管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气道内的情况,确定异物的存在、位置和性质,并在检查过程中直接进行异物取出操作。适用于高度怀疑异物但其他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
三、急救处理: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一)现场急救方法
1. 海姆立克急救法:
1岁以上儿童:施救者站在孩子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孩子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膝盖微弯。让孩子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身体前倾,头部略低,嘴巴张开。施救者用双臂环绕孩子腹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孩子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快速、有力地向内、向上冲击孩子腹部,每秒约1次,直到异物排出或孩子恢复呼吸。
1岁以下婴儿: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婴儿前胸,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卡在下颌骨位置。用另一只手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中间拍5次,然后观察异物是否排出。若未排出,将婴儿翻正,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用两根手指快速、垂直向下按压5次,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
2. 鼓励咳嗽:若孩子意识清醒且能自主咳嗽,应鼓励其用力咳嗽,通过气流冲击将异物咳出。不要盲目伸手抠挖孩子口腔,以免将异物推向更深部位。
(二)紧急送医
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孩子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在送医途中,持续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意识等,若孩子出现呼吸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儿童呼吸道异物严重威胁孩子的生命健康,预防是关键。家长和看护人员应提高警惕,了解高发场景,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避免危险物品接触。同时,掌握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急救处理措施,在意外发生时能够冷静应对,为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王金星 南召县康养中等职业学校附属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