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守护“心门”:预防心脏瓣膜病的关键防线

2023-05-23 14: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瓣膜如同精密的“单向阀门”,保障着心脏内血液的正常流动。一旦这些“心门”出现病变,将直接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幸运的是,多数心脏瓣膜病可通过科学干预有效预防。了解发病机制与针对性预防措施,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一、追根溯源:心脏瓣膜病的常见诱因

心脏瓣膜病的发生并非偶然,其背后往往存在多种致病因素。 风湿热 是导致瓣膜病变的重要“元凶”,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免疫反应,长期侵蚀心脏瓣膜,在发展中国家,约60%的二尖瓣病变由此引发 。 老龄化 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瓣膜逐渐退化、钙化,65岁以上人群中,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超2%。此外, 基础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会加速瓣膜结构损伤; 感染性心内膜炎 则因细菌入侵,直接破坏瓣膜组织; 先天性发育异常 导致部分患者出生时瓣膜就存在结构缺陷。

二、精准防御:从生活细节筑牢防线

(一)切断感染源头,守护瓣膜健康

链球菌感染是诱发风湿性瓣膜病的“导火索”,日常生活中需从细节防护。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至少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降低细菌滋生风险。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一旦出现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等链球菌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防止病情迁延引发心脏损害。

(二)管理基础疾病,减轻心脏负荷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加速瓣膜病变的“帮凶”。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同时减少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钾元素丰富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维持血糖稳定(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0.0mmol/L) 。高血脂人群则应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豆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合适水平。

(三)践行健康生活,增强心脏韧性

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瓣膜病的“基石”。戒烟戒酒刻不容缓,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加速瓣膜老化。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的区间,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能控制体重。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每日7-8小时)有助于身体代谢和心脏修复。

(四)关注高危人群,定期筛查预警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有风湿热病史者、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者,以及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均属于心脏瓣膜病高危群体。这类人群需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瓣膜的细微病变。此外,在进行牙科手术、内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前,应主动告知医生病史,根据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心脏瓣膜病的预防是一场“主动战”,从阻断感染、控制基础疾病到优化生活方式,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无论年龄与健康状况如何,从现在开始重视心脏健康,积极践行科学预防措施,才能为心脏的“阀门”加固防线,远离瓣膜病变的威胁,让生命动力持久续航。

(谷丽杰 临颍县妇幼保健院 超声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