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是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其中,柯萨奇病毒B组最为常见,约占30%-50%。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心肌,直接破坏心肌细胞,或通过免疫反应间接损伤心肌。
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可能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破坏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他微生物感染:立克次体、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真菌(如曲霉菌、酵母菌、念珠菌等)、原虫(如锥虫、弓形体、疟疾、黑热病原虫等)以及蠕虫(如毛线虫、犬弓蛔虫、包囊虫、棘球绦虫、血吸虫、丝虫等)也可能引起心肌炎,但相对较少见。
非感染性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结节病等,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
药物或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生素等)或化学物质(如重金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可能具有心肌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导致心肌炎。
物理因素:胸部放射性治疗、过度运动、外伤等物理因素可能对心肌造成损害,诱发心肌炎。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如低血钙、低血镁、高磷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增加心肌炎的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心肌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增加心肌炎的发病风险。
(张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