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尿常规里的“+”号:蛋白尿、潜血阳性意味着什么?

2025-07-08 08: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体检报告上,尿常规项目中的“+”号常让人心头一紧:蛋白尿(+)、潜血(+)是否意味着肾脏出了问题?这些符号背后,既有生理性波动的可能,也可能隐藏着疾病的预警信号。本文将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研究,用通俗语言解读尿常规“+”号的含义。

一、蛋白尿(+):肾脏的“滤网”出现漏洞

1. 蛋白尿的分级与含义

尿蛋白检测结果以“-、±、+、2+、3+、4+”表示,加号越多代表蛋白质漏出量越大。例如:

(+):每升尿液含蛋白质0.3-1.0克,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引起;

(3+):蛋白质含量>3.0克/升,提示肾小球滤过膜严重损伤。

2. 生理性蛋白尿:暂时性的“假警报”

以下情况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尿:

剧烈运动:长跑后肌肉代谢加速,蛋白质通过尿液排出,休息后恢复正常;

高热或寒冷:体温升高或低温刺激肾血管收缩,导致蛋白漏出;

直立性蛋白尿:青少年站立时间过长时,脊柱前凸压迫左肾静脉,引发蛋白尿,平卧后消失。

案例:某大学生体检发现尿蛋白(2+),经询问前日进行了篮球比赛,复查前休息3天并避免高蛋白饮食,结果转为阴性,确诊为运动性蛋白尿。

3. 病理性蛋白尿:肾脏损伤的“真信号”

若蛋白尿持续存在,需警惕以下疾病: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漏出。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每年递增,早期干预可延缓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如β2-微球蛋白)排出增加。多由药物(如抗生素、止痛药)、重金属中毒或遗传性疾病引起。

溢出性蛋白尿:血液中异常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症。

关键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毫克/天为异常)、尿蛋白电泳(区分肾小球/肾小管损伤)、肾功能检查。

二、潜血(+):泌尿系统的“隐形出血”

1. 潜血阳性的分级与意义

潜血检测通过化学法或免疫法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红蛋白,结果以“-、±、+”表示。潜血(+)提示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3个,但肉眼无法观察到血尿。

2. 生理性潜血:无需干预的“假阳性”

以下情况可能导致暂时性潜血:

月经污染:女性经期留取尿液时,经血混入标本;

剧烈运动:马拉松跑者可能出现一过性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药物干扰:维生素C、阿司匹林可能影响检测结果。

案例:某女性体检潜血(+),复查时避开月经期,结果转为阴性,确诊为污染所致。

3. 病理性潜血:泌尿系统的“求救信号”

若潜血持续阳性,需排查以下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细菌侵袭尿道黏膜,引发炎症出血。常伴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例如,膀胱炎患者潜血(+)同时可见脓细胞。

泌尿系统结石:结石移动划伤黏膜,导致出血。患者常伴肾绞痛,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结石位置。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漏出。患者可能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泌尿系统肿瘤:膀胱癌、肾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潜血。老年人潜血(+)需警惕肿瘤,建议进行膀胱镜、CT尿路成像(CTU)检查。

关键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区分肾小球源性/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CT、膀胱镜。

三、发现“+”号后的应对策略

1. 排除干扰因素,复查确认

留取标本规范:清洁中段尿(先排尿10毫升后留取),避免污染;

避开特殊时期:女性避开月经期,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

药物调整:停用维生素C、抗生素等可能干扰结果的药物3天后再复查。

2. 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蛋白尿(+)伴水肿、高血压:提示肾小球肾炎,需测血压、查肾功能;

潜血(+)伴白细胞升高:提示泌尿系统感染,需做尿培养;

蛋白尿(+)伴低白蛋白血症:提示肾病综合征,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 针对性检查明确病因

肾脏疾病: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肾功能、肾脏超声;

泌尿系统结石/肿瘤:CT尿路成像、膀胱镜;

全身性疾病:血糖(排查糖尿病)、自身抗体(排查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预防与日常管理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高血压患者规律监测血压;

避免肾毒性药物: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

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减少高盐、高蛋白饮食,避免憋尿。

五、结语

尿常规中的“+”号如同身体的“预警灯”,既可能是生理波动的“虚惊一场”,也可能是疾病早期的“隐秘信号”。通过规范复查、综合评估和针对性检查,我们能够揭开这些符号背后的真相,为健康保驾护航。

(赵静 兰考县中心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