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时摸到皮肤上的小肉赘,很多人会纠结要不要处理。如果这个“小肉球”长在子宫里,是不是更让人慌了神?子宫内膜息肉就像子宫黏膜上长出的“小肉赘”,作为妇科门诊的常见疾病,它既可能悄无声息,也可能引发异常出血。面对这份来自子宫的“意外礼物”,我们该如何科学决策?
这些症状,可能是息肉在“报警”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的肿物,直径通常在0.5-2厘米之间,质地柔软。约30%的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但当息肉开始“捣乱”,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非经期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因为息肉阻碍受精卵着床而影响怀孕。如果绝经后突然出现阴道流血,更要警惕息肉恶变的可能。
息肉的“体检报告单”怎么看
发现异常出血或B超提示息肉后,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宫腔镜检查。这项技术就像给子宫装上了“内窥镜”,医生能直观观察息肉的大小、位置和形态,同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癌变风险。对于较小的息肉(直径<1厘米),如果没有症状,也可以选择3-6个月复查B超,观察息肉是否自行消失。
手术与否,需要“综合打分”
是否手术切除息肉,医生会从三个维度评估:症状严重性(如月经过多导致贫血)、生育需求(备孕一年未孕的患者)和恶变风险(绝经后、息肉>1.5厘米、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于大多数良性息肉,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首选方案,手术通过自然腔道进行,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注意,息肉的复发率约20%,术后可能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保养,让子宫“元气满满”
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对于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保健品,都有助于维持子宫内膜的健康。
子宫里的“小肉球”并非洪水猛兽,发现息肉时不必过度焦虑。通过科学检查评估,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最大限度保护生育功能。记住,定期妇科体检才是守护子宫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周岩 河南省人民医院 妇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