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患者面对手术常陷入两难:全麻可能带来呼吸抑制、术后认知障碍等风险,而局麻又可能因镇痛不全导致术中不适。如今,神经阻滞麻醉技术以“精准阻断神经传导”的方式,为四肢手术、慢性疼痛治疗等场景提供了“局部镇痛+意识清醒”的新选择。这种技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目标神经周围,实现特定区域的“无痛化”,同时保留患者自主呼吸和沟通能力,尤其适合高龄、心肺功能不佳或对全麻不耐受的人群。
一、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精准阻断神经信号
神经阻滞麻醉的核心在于“靶向阻断”——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暂时阻断神经纤维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痛觉信号向大脑传递。与传统局麻相比,其优势体现在:
1.精准性:通过超声引导技术,医生可实时观察神经位置,避免“盲穿”导致的误伤。例如,膝关节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将药物注射到股神经周围,可精准覆盖手术区域。
2.长效镇痛:单次注射可维持4-12小时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3.功能保留:患者术中可与医生沟通,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缩短。
案例:一位72岁膝关节置换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全程清醒,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3天后出院。
二、哪些情况适合神经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的适用范围广泛,尤其适合以下场景:
1.四肢手术:
(1)上肢:手部骨折、肩关节置换、腕管综合征松解术等。
(2)下肢:膝关节镜手术、踝关节骨折修复、足部手术等。
2.慢性疼痛治疗:
(1)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癌性疼痛、腰腿痛等。
(2)产科手术:剖宫产术中联合腰方肌阻滞,可减少术后镇痛泵使用。
(3)高风险患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肥胖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可降低全麻相关风险。
(4)禁忌症: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对麻醉药物过敏者需谨慎评估。
三、检查前的准备:医患协作确保安全
为确保神经阻滞麻醉顺利实施,患者需配合以下步骤:
1.健康评估:
(1)告知医生过敏史、用药史(如抗凝药需停药5-7天)。
(2)完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检查,评估心肺功能。
2.术前禁食:
手术前6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小时禁水,避免反流误吸。
3.心理准备:
医生会解释操作流程,患者需保持放松,避免因紧张导致肌肉收缩影响穿刺。
四、检查中的配合: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操作”
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依赖多学科协作:
1.定位神经:
医生使用超声探头扫描目标神经(如臂丛神经、坐骨神经),实时观察神经与血管、肌肉的解剖关系。
2.精准注射:
在超声引导下,将细针穿刺至神经周围,注入麻醉药物。例如,膝关节手术中,通过髂筋膜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可覆盖整个下肢前侧。
3.效果监测:
注射后5-10分钟,医生会测试患者痛觉消失范围,确保麻醉效果达标。
•技术亮点:超声引导技术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从传统盲穿的60%-70%提升至90%以上,同时减少药物用量和并发症。
五、检查后的护理:从“镇痛”到“康复”
1.术后观察:
(1)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出血。
(2)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避免呛咳。
2.功能锻炼:
四肢手术后,早期活动关节可预防深静脉血栓。例如,膝关节术后患者可在麻醉消退后进行踝泵运动。
3.疼痛管理:
若术后仍有疼痛,可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冷敷。
•风险警示: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局部麻木、肌力下降,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恢复。若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肢体无力,需立即就医。
六、神经阻滞麻醉的风险与应对
尽管安全性高,但仍需警惕以下风险:
1.神经损伤:
发生率约0.1%-0.5%,多因穿刺针误伤神经。表现为术后肢体麻木、无力,需营养神经治疗(如甲钴胺)。
2.局麻药中毒:
药物误入血管可能导致头晕、耳鸣、惊厥。医生会严格控制剂量,并准备脂质体等解毒药物。
3.感染:
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蜂窝织炎,需严格无菌操作。
•应对策略:选择具备超声引导技术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操作,可显著降低风险。
神经阻滞麻醉的普及标志着麻醉技术向“精准化”“舒适化”迈进。它不仅是手术镇痛的利器,更是慢性疼痛患者的福音。建议患者在术前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了解个体化麻醉方案。正如专家所言:“神经阻滞麻醉让患者在‘清醒’中告别疼痛,为外科治疗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让我们以科学态度拥抱新技术,共同守护健康。
(朱琳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