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堪称人体健康的“晴雨表”,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细胞群体的数量、形态与功能指标,能快速捕捉身体异常信号。这些指标的波动,可能是生理状态的自然调整,也可能是疾病潜伏的“预警灯”。
一、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如同微型“氧气快递员”,昼夜不停地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再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它们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人体能量代谢与器官功能。
(一)红细胞数量
红细胞增多症:若红细胞计数(RBC)高于正常值上限(成年男性约4.0-5.5×10¹²/L,女性约3.5-5.0×10¹²/L),可能提示身体处于缺氧应激状态。例如,长期吸烟者因肺部功能受损,机体可能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高原居民因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也会出现生理性增多。但若红细胞异常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引发血栓风险,导致头晕、乏力甚至脑卒中。
贫血危机:红细胞减少是贫血的直接信号。缺铁性贫血患者因铁元素缺乏,红细胞“动力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因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不足,红细胞“发育不良”,导致肢体麻木、行走不稳。此外,白血病、骨髓瘤等血液病也可能因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引发贫血。
(二)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内的“氧气仓库”,其浓度高低直接反映血液携氧能力。孕妇因血容量增加,Hb浓度可能生理性下降;而慢性肾病患者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易出现肾性贫血。Hb浓度<90g/L时,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若<60g/L,则需紧急输血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二、白细胞
白细胞是身体的“防御部队”,时刻巡逻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癌细胞或衰老细胞。它们的数量与比例变化,能揭示免疫系统的“战况”。
(一)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⁹/L。若WBC>10×10⁹/L,提示身体可能遭遇“外敌入侵”:
急性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引发的肺炎,WBC常>1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咳嗽;
白血病:白细胞异常增殖,WBC可高达100×10⁹/L甚至更高,患者常伴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应激反应: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分娩时,WBC可能短暂升高,属生理性波动。
若WBC<4×10⁹/L,则需警惕免疫功能下降,如艾滋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各自承担不同职责:
中性粒细胞:占比50%-70%,是“先锋部队”,擅长吞噬细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时,其比例可升至80%以上;
淋巴细胞:占比20%-40%,包括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是“特战部队”,负责特异性免疫。病毒感染(如流感)时,淋巴细胞比例常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占比1%-5%,是“抗过敏卫士”,在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时显著增多;
单核细胞:占比3%-8%,是“清道夫”,负责吞噬较大病原体和坏死细胞。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其比例可能升高。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微型补丁”,当血管破损时,它们会迅速聚集、黏附并释放凝血因子,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失。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可能引发出血或血栓风险。
(一)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⁹/L。
PLT减少(<100×10⁹/L):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导致皮肤瘀斑、鼻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血小板生成不足;
药物副作用: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可能抑制血小板功能。
PLT增多(>400×10⁹/L):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PLT可>1000×10⁹/L,易引发血栓或出血;
炎症反应:如急性感染或手术后,PLT可能暂时升高。
(二)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数量正常但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出血。例如,尿毒症患者因毒素蓄积,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血友病患者虽PLT正常,但缺乏凝血因子,凝血时间显著延长。
四、综合分析是关键
血常规指标需结合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例如:
发热+WBC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
乏力+Hb降低+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小:提示缺铁性贫血,需补铁治疗;
PLT减少+出血倾向+骨髓穿刺异常:提示血液病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血常规虽是基础检查,却能“管中窥豹”,揭示身体深层健康问题。
(邓欢 马村区人民医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