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处理创伤感染:抗菌消炎与扶正固本双管齐下

2024-08-13 12: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与各类意外事件中,创伤感染十分常见,小到皮肤擦伤后的红肿化脓,大到严重外伤引发的深度感染,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中西医结合处理创伤感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实现了抗菌消炎与扶正固本的双管齐下。

一、创伤感染:不容小觑的健康威胁

创伤感染是指各种微生物从皮肤破损处侵入机体并定居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引发伤口局部甚至全身的炎症反应。其致病原因多样,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侵入,伤口处理不当如清创不彻底、异物残留,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等。

创伤感染的症状表现较为明显,伤口处皮肤会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分泌物增加且散发异味,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进一步扩散,引发败血症、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二、西医:精准打击,抗菌消炎为主力

西医在处理创伤感染方面有着一系列成熟的方法。抗生素治疗是关键手段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可能的致病菌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是常用药物。例如,对于一般性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可能会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而对于一些严重的感染,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清创术也是西医治疗创伤感染的重要环节,通过手术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为伤口愈合创造条件。对于感染严重且伴有脓肿或坏死组织的情况,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进展。

局部处理同样不可忽视,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涂抹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能够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三、中医:整体调理,扶正固本显身手

中医认为创伤感染多因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卫不和而发病。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阳证和阴证。阳证多表现为红肿热痛明显,发病急;阴证则表现为皮色不变或暗红,疼痛较轻,病程较长。

中药内服治疗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初期对于阳证,多以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如仙方活命饮,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可抑制病菌生长,白芷、防风等可疏风散邪,促进炎症消散。对于阴证,则以温通经络、散寒化痰为法,常用阳和汤等。进入中期,脓成未溃时,以托毒透脓为法,如透脓散,可促使脓液形成并排出。到了后期,则以扶正祛邪、生肌收口为治则,若气血亏虚,可用八珍汤加减,促进伤口愈合。

中药外用方面,有多种外用药物可供选择。金黄散适用于阳证疮疡初期,用醋或蜂蜜等调成糊状外敷,可起到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使炎症局限化。九一丹有提脓祛腐的作用,可用于溃疡初期,促进脓液排出和腐肉脱落;生肌散则用于后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伤口愈合。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协同作战

中西医结合处理创伤感染具有显著的优势。西医的抗菌消炎能够直接针对致病菌,快速控制感染的进展,减轻炎症反应。而中医的扶正固本则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两者相辅相成,协同作战。

在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中药内服外敷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对于一些耐药菌感染或慢性感染,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往往优于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例如,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配合使用具有肝肾保护作用的中药,可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

在感染初期,可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以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的中药为主,尽快控制炎症。而当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抗生素。同时,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如体质、气血状态等,继续使用中药进行整体调理,使治疗更加精准。对于局部感染严重的部位,加大中药外敷的力度,同时根据患者全身症状调整内服中药的方剂,做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五、患者配合:治疗成功的关键一环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也至关重要。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伤口接触污水或污物,防止感染加重。饮食上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等,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尽量避免食用虾、蟹等发物。

同时,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身体的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伤口部位发红、肿胀的症状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六、结语

中西医结合处理创伤感染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抗菌消炎与扶正固本的双管齐下,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痛苦。在面对创伤感染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许晓燕 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外四)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