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伤口总不愈合别发愁!中西医结合妙招助力修复新生

2024-03-17 15: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日常生活中,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慢性难愈性创面,如糖尿病足溃疡、压疮、静脉性溃疡等,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那么,面对这些顽固的伤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或许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一、伤口不愈合的常见原因

伤口难以愈合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营养状况不佳是重要原因之一,若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锌等关键营养素,会阻碍伤口愈合。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基础材料,缺乏时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受限;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不足会使伤口强度降低;锌对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有重要作用,缺乏易致伤口愈合不良。

年龄因素也不容忽视,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细胞再生能力减弱,新陈代谢缓慢,皮肤细胞更新速度降低,使得伤口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效率减慢,导致伤口恢复时间延长。

血液循环不良同样会延缓伤口愈合进程,如伤口处于肢体末端或局部血管病变部位,血液循环较差,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细胞代谢废物难以有效清除。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常出现伤口愈合迟缓现象。此外,伤口感染也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的酶类和毒素会损伤组织细胞,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干扰正常愈合机制,使伤口恢复变慢且易出现化脓、溃烂等情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在伤口愈合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中药湿敷是一种常用的方式,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中药煎剂进行湿敷。对于有红肿热痛、热毒较盛的创面,可使用金银花、连翘、黄柏、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湿敷,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消除局部热毒。而对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气血亏虚的情况,则可采用黄芪、当归、丹参等具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湿敷,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中药膏剂外用也有显著效果,像生肌玉红膏,含有白芷、甘草、归身等多种中药成分,具有活血祛腐、解毒生肌的作用。将膏剂均匀涂抹在创面上,能为创面提供一个湿性愈合的环境,有利于创面愈合。还有紫草膏,对创面有消炎止痛、促进愈合的功效,尤其适用于烧伤、烫伤后的慢性难愈性创面。

针灸推拿也是中医治疗伤口不愈合的重要手段。针灸通过刺激创面周围的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局部的气血供应。例如,在创面附近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可起到健脾益气、养血生肌的作用。推拿则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营养状况。

三、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在治疗伤口不愈合方面也有一系列有效的方法。清创术是重要步骤,医生会仔细清除创面上的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以及异物等,减少细菌滋生的温床,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清创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机械清创,使用手术刀、镊子等器械直接去除坏死组织;还有酶解清创,利用一些特殊的酶类药物分解坏死组织,这种方法相对温和,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

抗感染治疗对于存在感染的创面至关重要,会根据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局部可使用抗生素药膏涂抹,全身则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扩散,促进创面愈合。

在伤口敷料的选择上,现代西医有很多新型的伤口敷料可供选择。比如,水胶体敷料能保持创面湿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具有一定的自溶性清创作用;泡沫敷料可以吸收大量渗液,减轻创面周围皮肤的浸渍,为创面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还有银离子敷料,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适合感染较重的创面。

四、创新中西医结合疗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伤口不愈合也涌现出了一些创新疗法。中药超声透入疗法是将中药提取物与超声技术相结合,通过超声的空化作用和热效应,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渗透和吸收,提高治疗效果。激光与中药联合治疗则是利用激光的生物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共同促进创面的愈合。

干细胞治疗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干细胞移植到慢性创面处,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参与创面的修复和再生。同时,结合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能力,增强治疗效果。

五、注意事项与护理

除了专业的治疗,患者自身的生活护理和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患者要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二次受伤。在饮食方面,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为创面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六、结语

伤口不愈合虽然令人烦恼,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并注意日常的护理和营养支持,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伤口的愈合,让伤口实现修复新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患有慢性难愈性创面,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

(许晓燕 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外四)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