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压高了别发愁!和血压“斗智斗勇”的妙招

2025-08-12 08: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压高,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老朋友”。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来得轰轰烈烈,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其实,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就能和它“和平共处”甚至“斗智斗勇”,把血压稳稳控制在安全范围。今天就来分享一些实用的控压妙招,帮你轻松应对高血压。

一、血压为什么会升高?

要打败高血压,得先知道它的“底细”。血压是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流会对管壁产生压力一样。正常情况下,血压会保持在稳定范围(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当这个压力持续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成了高血压。

血压升高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生活习惯的影响。长期高盐饮食会让身体储存过多水分,增加血管压力;肥胖会让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弹性下降;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量饮酒、吸烟则会直接损伤血管壁,加速血压升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可能让血压“失控”。

二、监测血压:摸清“敌人”的规律

控制高血压的第一步,是学会正确监测血压,掌握它的波动规律。就像打仗要侦察敌情一样,只有知道血压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才能精准应对。

1.选对工具:电子血压计更适合家庭使用

家用血压计首选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测量准确,不需要像水银血压计那样依赖听诊技巧。购买时要选择经过认证的正规品牌,定期校准,确保测量结果可靠。

2.测量时间:固定时段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血压在一天中会有自然波动,一般早上6-10点和下午16-20点是两个高峰,夜间会逐渐降低。建议每天固定在早上起床后1小时内(空腹、未服药、未剧烈活动)和晚上睡前各测一次,连续测量3天,取平均值作为参考。

3.测量姿势:规范操作避免误差

测量时要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地面,手臂自然伸直放在桌面上,使血压计袖带中心与心脏保持同一高度。测量前30分钟不要吸烟、喝咖啡、剧烈运动,保持安静休息5-10分钟。每次测量2-3次,间隔1-2分钟,取后两次的平均值。

4.记录数据:建立自己的“血压档案”

准备一个笔记本或使用手机APP记录每次的血压值、测量时间、当天的饮食运动情况和身体感受。这样既能观察血压变化趋势,也能让医生更准确地调整治疗方案。

三、饮食控压:餐桌上的“降压密码”

饮食对血压的影响非常直接,管好嘴巴,就能让血压下降5-10mmHg。掌握这些饮食原则,相当于给血管“减负”。

1.严格限盐:每天不超过5克盐

盐是升高血压的“隐形杀手”,过量的钠会让身体保留水分,增加血管压力。除了炒菜时少放盐,还要警惕“隐形盐”——酱油、咸菜、腌肉、方便面、零食等加工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盐分。建议烹饪时用香料、柠檬汁、醋代替部分盐,逐步适应清淡口味。

2.多吃高钾食物:帮助排钠护血管

钾能促进钠的排出,调节血管压力。每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水果(如香蕉、橙子、猕猴桃)、豆类、薯类和坚果,这些食物富含钾元素,且热量低、纤维高,对控压和健康都有益。

3.控制脂肪摄入:少油炸、多健康脂肪

减少动物脂肪(如猪油、肥肉、黄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糕点)的摄入,这些脂肪会升高血脂,损伤血管。可以用橄榄油、茶籽油等植物油替代,每周吃2-3次鱼类(如三文鱼、鳕鱼),其中的Omega-3脂肪酸能帮助软化血管。

4.戒烟限酒:给血管“松绑”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血管收缩,还会影响降压药的效果。高血压患者最好完全戒烟,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白酒50ml),女性不超过15克(约啤酒450ml、红酒150ml)。

5.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会让心脏负担突然加重,血压波动。建议三餐定时定量,晚餐不要吃太饱,避免睡前大量进食。吃饭时细嚼慢咽,既能控制食量,也能让身体更好地消化吸收。

四、运动控压:动起来让血压“降下来”

运动是天然的“降压药”,坚持规律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还能控制体重、缓解压力。但高血压患者运动要讲究方法,避免盲目锻炼。

1.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有氧运动为主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有氧运动最适合高血压患者,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增强心肺功能,持续降低血压。每次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5次,坚持1-2个月就能看到血压下降的效果。

2.控制运动强度:“微微出汗、不心慌”

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以运动中能正常说话、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70%为宜。比如5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02-119次/分钟之间比较合适,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举重、竞技运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

3.运动前后做好准备:避免意外

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热身(如拉伸、慢走),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后不要立即停止,再做5分钟整理运动(如散步、深呼吸)。天气寒冷或炎热时尽量选择室内运动,避免血压受环境影响波动过大。

4.特殊情况暂停运动:别硬撑

如果血压超过160/100mmHg,或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要暂停运动,等血压稳定或症状缓解后再恢复。运动中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并休息,必要时及时就医。

五、作息与情绪:给血压“踩刹车”

除了饮食和运动,作息和情绪对血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让血压“居高不下”,学会调整生活节奏,才能让血压更稳定。

1.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够7-8小时

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尽量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兴奋神经。可以用热水泡脚、听轻音乐、喝温牛奶等方式帮助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2.管理压力:别让情绪“绑架”血压

长期焦虑、愤怒、紧张会让血压持续升高,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遇到压力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冥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养花、看书、听戏)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可以和家人朋友倾诉,释放情绪压力。

3.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帮凶”

体重超标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²),如果超过24,就需要减重。通过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每月减重1-2公斤,逐步达到健康体重,血压也会随之下降。

六、药物控压:该用药时别犹豫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不能达标(≥140/90mmHg),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合理用药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这些用药原则要记牢。

1.按时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换药

降压药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才能保持血压稳定。不要因为血压暂时正常就停药,也不要自行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否则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并发症风险。如果服药后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由医生调整方案。

2.了解药物作用:不盲目担心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大多轻微可控(如轻微头晕、干咳),且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将风险降到最低。相比药物副作用,高血压不控制带来的危害(如中风、心梗)要严重得多,不要因担心副作用而拒绝用药。

3.定期复诊:让医生掌握血压变化

刚开始服药或调整药物时,建议每周测量2-3次血压,记录后带给医生参考。血压稳定后每1-3个月复诊一次,医生会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是否需要检查心、脑、肾等器官功能,预防并发症。

七、避开误区:这些“坑”别踩

在控压过程中,很多人会陷入误区,不仅影响控压效果,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这些常见误区一定要避开:

1.误区:血压高但没症状,就不用管

真相: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很多人即使血压很高也没有明显症状,但血管和器官的损伤已经在悄悄发生。只要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就需要干预,不能等有症状了才重视。

2.误区:降压药有依赖性,吃了就停不了

真相:降压药没有依赖性,之所以需要长期吃,是因为高血压目前无法根治,需要药物持续控制。就像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或降糖药一样,降压药是帮助身体维持血压稳定的工具,停药后血压升高是疾病本身的问题,不是药物依赖。

3.误区:只靠吃药,不用调整生活习惯

真相:药物治疗需要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一边吃药一边高盐饮食、不运动、熬夜,血压很难控制达标,还可能需要不断增加药量。药物和生活方式“双管齐下”,才能让血压更稳定。

4.误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

真相:血压并非越低越好,尤其是老年人,血压过低可能导致头晕、乏力、跌倒,甚至影响心脑供血。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以下,具体目标需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

结语

和高血压“斗智斗勇”,靠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长期的坚持。从监测血压、调整饮食、规律运动,到管理情绪、合理用药,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血压的稳定。记住,高血压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健康的习惯,就能让血压乖乖“听话”,远离并发症的困扰,享受健康生活。别让高血压成为生活的负担,行动起来,你就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王克林 巩义市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