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因持续发烧走进医院,医生往往会建议做一项 “细菌培养” 检查。此时,检验科里不起眼的 “培养皿” 就成了破解病因的关键角色。这个看似普通的玻璃或塑料容器,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它真的能找出我们发烧的原因吗?
一、培养皿:微生物的 “专属餐厅”
培养皿的本质,是为微生物打造的 “可控生长环境”。它通常由透明的皿底和皿盖组成,皿底内会铺满特殊的 “营养培养基”—— 这种凝胶状物质就像微生物的 “自助餐”,能提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同类型的培养基配方各异,有的专门针对细菌,有的则适合真菌,甚至能精准捕捉结核杆菌、淋球菌等特殊病原体。
在检验科,培养皿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医护人员会先将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脓液等样本,用无菌棉签或吸管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这个过程被称为 “接种”。随后,培养皿会被送入恒温培养箱,在 37℃左右的环境中静置 18-72 小时 —— 这个温度与人体体温接近,能最大程度模拟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长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供给下,样本中哪怕只有少量微生物,也会不断繁殖,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 “菌落”。
二、从培养皿到病因:三步锁定 “发烧元凶”
发烧的本质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反应,而培养皿的核心作用,就是帮助医生找到引发感染的 “元凶”。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 “分离培养”。当培养皿中出现菌落时,检验技师会通过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种类。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形成圆形、金黄色的菌落,而肺炎链球菌的菌落则呈矛头状,还会出现 “溶血环”。如果样本中存在多种微生物,技师会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新的培养皿中,实现 “纯培养”—— 这就像从一堆水果中挑出所有苹果,单独放在一个盘子里,方便后续观察。
第二步是 “生化鉴定”。不同的微生物 “吃” 的东西、“排泄” 的废物都不同,检验技师会利用这一特性,给纯培养的微生物 “喂食” 特殊的生化试剂。比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产生酸性物质,使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变色;而沙门氏菌则无法分解乳糖,培养基颜色保持不变。通过观察微生物对不同生化试剂的反应,技师就能精准确定它的 “身份”,比如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还是念珠菌等真菌。
第三步是 “药敏试验”。找到病原体后,还需要明确哪种药物能有效杀灭它。这时,检验技师会将含有不同抗生素的 “药敏纸片” 贴在布满病原体的培养皿上。如果某张纸片周围出现清晰的 “抑菌圈”,说明这种抗生素能抑制病原体生长,抑菌圈越大,药效越强。这项结果能直接指导医生选择最有效的药物,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
三、培养皿能解决所有发烧问题吗?
虽然培养皿是诊断感染性发烧的 “利器”,但它并非万能。首先,它只对细菌、真菌等能在体外培养的微生物有效。如果发烧是由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普通培养皿就无法检测出来,需要通过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等其他方法确诊。其次,培养需要时间,细菌培养通常需要 1-3 天,真菌培养甚至需要 1-2 周,对于病情紧急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先根据经验用药,同时等待培养结果。
此外,培养结果的准确性还与样本采集是否规范密切相关。比如,采集血液样本时如果没有严格消毒皮肤,可能会导致皮肤上的杂菌污染培养皿,出现 “假阳性” 结果;而采集痰液样本时如果混入过多唾液,可能会导致病原体数量不足,出现 “假阴性” 结果。因此,医护人员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样本,确保结果可靠。
四、培养皿背后的医学价值
小小的培养皿,承载着现代医学对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使命。在抗生素发明之前,感染性疾病曾是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而培养皿的出现,让人类第一次能够清晰地 “看见” 病原体,进而研究它们的特性、寻找杀灭它们的方法。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培养皿也在不断 “升级”—— 比如,自动化培养系统能实时监测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将检测时间缩短至几小时;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培养皿结合,能实现 “快速鉴定”,让病原体无所遁形。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了解培养皿的作用,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检查。比如,当医生建议做细菌培养时,不要因为等待时间长而拒绝,因为这项检查能帮助医生精准找到病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总之,检验科的培养皿就像一位 “微生物侦探”,通过精心培育和细致观察,从复杂的样本中找出引发发烧的 “元凶”,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虽然它不能解决所有发烧问题,但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它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黄金标准”。
(樊红岩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