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麻醉技术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手术或检查时的痛苦。其中,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区别,不仅有助于患者缓解术前紧张,也能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医疗过程。
一、麻醉原理:局部阻断与全面抑制
局部麻醉,正如其名,作用于身体特定局部区域。它通过局部麻醉药物,精准阻断身体特定部位神经的传导功能。这些药物干扰神经纤维的正常活动,阻止疼痛信号从外周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简单来说,就是让局部神经“罢工”,使该区域失去痛觉。此时,患者意识清醒,能听到周围声音,与医生正常交流。
全身麻醉则作用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经吸入、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血液循环,抵达大脑后,让大脑暂时失去意识,同时抑制身体各种反射,使患者进入深度“沉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对手术疼痛毫无感知,也不会留下手术过程的记忆。
二、适用场景:小手术与大手术的选择
局部麻醉适用于相对简单、手术范围局限且时间短的操作。皮肤科的小肿物切除,只需对肿物周边局部麻醉即可。口腔科拔牙,在牙齿周围神经区域注射麻醉药,患者便能无痛拔牙。眼科部分外眼手术,如眼睑肿物切除,局部麻醉也能有效发挥作用。此类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后恢复快,对身体整体机能影响小。
全身麻醉多用于大型、复杂手术。心脏搭桥手术,需在心脏上进行精细血管连接,过程复杂、时间长,要求患者绝对安静、无体动,全身麻醉能确保患者意识消失、无痛且肌肉松弛,为手术提供稳定条件。脑部肿瘤切除术,因脑部结构复杂、操作精细,对患者配合度要求极高,全身麻醉可维持患者理想状态,便于医生精准切除肿瘤。腹部大型脏器手术,如胃癌根治术、肝癌切除术等,同样需要全身麻醉满足长时间、复杂手术需求。此外,小儿患者和精神疾病患者,因配合度问题,也常采用全身麻醉保障手术安全。
三、麻醉过程:简单精准与复杂精细
实施局部麻醉时,医生先对手术部位严格消毒,降低感染风险。接着将局部麻醉药缓慢、精准注射到相应神经周围。注射瞬间,患者可能有短暂刺痛,随后药物起效,局部区域短时间内失去痛觉。手术中,患者清醒,医生随时关注其感受,调整操作,确保手术安全顺利。
全身麻醉过程复杂。术前,麻醉医生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心肺、肝肾功能等,询问病史,如药物过敏史、慢性疾病史。进入手术室,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药物使其入睡。然后插入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保障呼吸功能正常。手术中,麻醉医生持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根据手术进展和体征变化,灵活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确保麻醉深度适宜。手术结束,停止用药,等待患者苏醒,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完全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送患者回病房观察护理。
四、风险与并发症:局部反应与多系统影响
局部麻醉安全性较高,常见并发症多与麻醉药物局部反应有关。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血肿,因注射损伤局部血管,血液渗出积聚形成;也可能因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引发局部感染。极罕见情况下,会出现局部麻醉药物中毒,多因药物剂量过大或误注入血管,导致药物在血液中迅速扩散,症状包括头晕、耳鸣、口舌麻木、惊厥等。但只要医生严格遵循规范,掌握好剂量和注射操作,此类情况基本可避免。
全身麻醉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涉及呼吸、循环等多系统管理,风险和并发症种类更多。麻醉诱导期,患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可能反流至口腔并误吸入气管,引发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麻醉维持期,可能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循环系统问题,这与麻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手术创伤刺激等因素有关。还可能因呼吸管理不当,如气管导管位置不当、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此外,全身麻醉后,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苏醒延迟等并发症。不过,随着麻醉技术发展和医生经验积累,通过完善术前评估、精细术中管理和及时术后处理,这些风险和并发症大多能有效预防和处理。
五、术后恢复:快速回归与逐步调养
局部麻醉后,患者恢复迅速。由于对身体整体生理干扰小,术后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以足部局部麻醉手术为例,患者术后稍作休息,在医生指导下就能尝试下地行走,对日常生活影响小,能较快回归正常生活。
全身麻醉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苏醒后常感头晕、乏力,身体机能需一定时间恢复正常。术后初期需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蠕动后逐渐进食,避免恶心、呕吐。且因全身麻醉对身体生理干扰大,术后一段时间内,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身体平稳度过恢复期。多数患者经精心护理和充分休息,身体机能最终能恢复正常。
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在原理、适用场景、麻醉过程、风险并发症及术后恢复等方面差异显著。手术前,医生会综合考虑手术类型、复杂程度、预计时长以及患者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式,以保障手术安全成功,减轻患者痛苦。了解这些区别,能让患者面对手术麻醉时更从容,增强心理安全感,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刘跃丹 河南省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