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手术前,“选择哪种麻醉方式”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麻醉不仅是“让手术不痛”,更直接影响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临床上,全麻、半麻(椎管内麻醉)、局麻是最常用的三大类麻醉方式,它们的适用场景、作用机制和患者感受差异显著。本文将从麻醉原理、适用手术、优缺点及患者体验等方面,详细解析这三种麻醉方式的区别,帮助大家术前做到“心中有数”。
一、全身麻醉:让身体“全面休眠”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通过药物作用,使患者意识、痛觉、记忆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抑制的麻醉方式。形象地说,全麻相当于让患者进入“深度人工睡眠”,整个手术过程毫无感知。
(一)全麻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过程
全麻的核心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通常通过三种途径给药,联合发挥作用:
-静脉麻醉:从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药物快速进入血液,30-60秒内使患者意识消失。
-吸入麻醉:通过面罩或气管导管吸入挥发性麻醉药(如七氟烷),药物经肺部进入血液,维持麻醉状态。
-肌肉松弛药:手术需要肌肉松弛时(如开腹手术),会注射肌松药,使骨骼肌完全放松,便于手术操作。
全麻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诱导期:从给药到患者意识消失,约1-2分钟,患者可能感到轻微头晕,随后迅速入睡。
2.维持期: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通过静脉或吸入方式持续给药,监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维持麻醉深度稳定。
3.苏醒期:手术结束后停止给药,药物经代谢排出体外,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可能伴随短暂的嗜睡、恶心。
(二)全麻的适用手术
全麻适用于几乎所有手术,尤其是以下情况:
-大型手术:如胃癌根治术、肝切除术、心脏手术等,需要患者完全不动且肌肉松弛。
-精细手术:如脑外科、眼科手术,要求患者绝对安静,避免术中体动影响精度。
-长时间手术:手术超过2小时,全麻能更稳定地维持麻醉状态。
-患者不配合:如儿童、精神障碍患者,无法耐受局麻或半麻,需全麻。
-呼吸道需控制的手术:如口腔、咽喉手术,全麻时可插入气管导管,保障呼吸通畅。
(三)全麻的优缺点
-优点:患者舒适度高(无痛苦、无记忆),适用范围广,麻醉深度可控性强。
-缺点: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抑制(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费用相对较高。
二、半麻:下半身“无痛觉”的椎管内麻醉
“半麻”是民间俗称,医学上称为“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髓神经传导,使身体某一区域(通常是下半身)痛觉消失,但意识清醒。
(一)半麻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过程
椎管内麻醉的核心是“阻滞脊神经”:脊柱内有椎管,包含脊髓和包裹脊髓的硬膜(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位于硬膜内外)。将麻醉药注入这两个腔隙,可阻断脊神经的痛觉信号向大脑传递,导致相应区域无痛。
以最常用的“腰硬联合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为例,实施过程如下:
1.患者侧卧,背部弯曲(像“虾米”),暴露腰椎间隙。
2.医生消毒皮肤后,用穿刺针从腰椎间隙刺入硬膜外腔,再穿过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腰麻),注入少量麻醉药(起效快,1-5分钟见效)。
3.保留硬膜外导管,术中可通过导管追加麻醉药,延长麻醉时间。
4.麻醉起效后,患者下半身(从肚脐或大腿根部以下)痛觉、触觉消失,但意识清醒,能听到医生说话。
(二)半麻的适用手术
半麻主要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及会阴部手术:
-下肢手术:如膝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静脉曲张手术。
-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剖宫产、前列腺手术。
-下腹部手术:如阑尾炎切除术、疝气修补术、结直肠手术(下段)。
-会阴部手术:如痔疮切除术、肛瘘手术。
(三)半麻的优缺点
-优点:对全身影响小(不抑制呼吸、循环),术后恢复快(6-8小时可下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费用低于全麻。
-缺点:患者意识清醒,可能因听到手术声音感到紧张;麻醉区域可能出现血压下降(交感神经被阻滞)、头痛(腰麻后少数人出现);适用范围有限(仅下半身),穿刺时可能有轻微疼痛。
三、局麻:局部“无痛”的浅表麻醉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将麻醉药注射或涂抹在手术部位,阻滞局部神经末梢,使该区域痛觉消失,患者全程意识清醒。
(一)局麻的作用机制与类型
局麻的原理是“阻断局部神经传导”,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根据给药方式分为:
-表面麻醉:将麻醉药涂抹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如口腔、鼻腔、尿道黏膜),用于喉镜检查、导尿等,起效快(1-3分钟),作用时间短(30-60分钟)。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注射到手术部位的皮下或组织内(如脂肪瘤切除术),药物扩散至周围神经末梢,使局部痛觉消失,起效时间5-10分钟,作用持续1-2小时。
-神经阻滞麻醉:将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干附近(如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阻滞该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适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2-6小时。
(二)局麻的适用手术
局麻适用于浅表、短小的手术:
-体表肿瘤切除:如脂肪瘤、皮脂腺囊肿切除术。
-清创缝合:如皮肤裂伤缝合,麻醉伤口周围即可。
-门诊小手术:如甲沟炎拔甲术、包皮环切术。
-穿刺操作:如骨髓穿刺、深静脉置管,局部麻醉减少疼痛。
-眼科、口腔科小操作:如眼睑肿物切除、拔牙。
(三)局麻的优缺点
-优点:操作简单(医生可直接实施),对全身影响极小(几乎无副作用),术后恢复快(即刻可活动),费用最低。
-缺点:镇痛范围有限(仅局部),手术中患者能感觉到牵拉、压迫(无疼痛但有触感),不适合深部或大型手术。
四、三种麻醉方式的核心区别与选择依据
对比维度全身麻醉半麻(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
意识状态无意识、无记忆清醒清醒
痛觉阻滞范围全身下半身(或特定区域)局部小范围
对呼吸影响可能抑制(需辅助呼吸)影响小(上半身呼吸正常)无影响
术后恢复时间数小时(可能有恶心、头晕)6-8小时(下肢麻木逐渐消退)即刻恢复
适用手术规模所有手术,尤其是大型手术下腹部、盆腔、下肢手术浅表、短小手术
患者感受舒适度高,无痛苦清醒,可能感到紧张有触感、牵拉感,无疼痛
麻醉方式的选择依据
医生会根据以下因素综合选择麻醉方式:
-手术类型和部位:如开颅手术必须全麻,下肢骨折可选半麻,脂肪瘤切除选局麻。
-患者身体状况:高龄、心肺功能差者可能不耐受全麻,优先选半麻或局麻;腰椎畸形患者无法做半麻,需全麻。
-患者意愿:在符合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尊重患者选择(如部分产妇希望清醒分娩,选半麻)。
-麻醉风险评估:全麻对循环影响大,若患者有严重心脏病,可能优先考虑半麻(需评估腰椎条件)。
五、麻醉前的准备与常见疑问
(一)麻醉前的必备准备
无论哪种麻醉,术前都需做好以下准备:
-禁食禁水:全麻或半麻前需禁食6-8小时、禁水2-4小时,避免麻醉时呕吐物进入气管导致窒息。
-告知病史:如实告知医生过敏史(尤其是麻醉药过敏)、基础疾病(如哮喘、高血压、心脏病)、既往麻醉并发症。
-停用特殊药物: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需术前5-7天停用,避免术中出血;降糖药、降压药需遵医嘱调整。
-心理准备:了解麻醉过程,减少紧张,必要时术前一晚服用助眠药。
(二)常见疑问解答
1.全麻会影响智力吗?
不会。现代麻醉药作用可逆,代谢后无残留,国内外研究未发现单次全麻对成人或儿童智力有影响。
2.半麻后会腰痛吗?
少数人术后可能出现短暂腰痛(1-2天),与穿刺损伤有关,通常可自行缓解,长期腰痛与半麻无关(多为腰肌劳损)。
3.局麻手术中感到疼痛怎么办?
可告知医生,追加局麻药(局麻药安全剂量内可多次注射),无需强忍。
4.儿童手术必须全麻吗?
不一定。简单小手术(如缝合)可在局麻下完成,但儿童往往不配合,因此多数儿童手术选择全麻(安全性高,家长无需过度担心)。
5.麻醉风险有多大?
麻醉风险与患者身体状况、手术大小有关。健康人麻醉风险极低(死亡率<1/10万),高龄、重病患者风险相对较高,但麻醉医生会全程监测,及时处理异常。
总结
全麻、半麻、局麻的核心区别在于麻醉范围和患者意识状态:全麻让全身“休眠”,适合大型复杂手术;半麻使下半身“无痛”,适用于中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局麻仅阻滞局部,用于浅表小手术。
麻醉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手术需求、患者身体状况和意愿,由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共同决定。无论哪种麻醉,其安全性都经过长期验证,患者无需过度恐惧。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麻醉过程和注意事项,是顺利度过手术的重要前提。
(吕春瑞 河南省滑县王庄镇卫生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