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分娩的疼痛被许多妈妈形容为“人生中最剧烈的疼痛”,甚至超过骨折或手术后的疼痛。随着医学进步,无痛分娩(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已成为减轻产妇痛苦的重要手段,其中麻醉技术是无痛分娩的核心。然而,不少准妈妈对“分娩时打麻醉”充满疑虑:“会影响宝宝吗?”“什么时候打最合适?”“有副作用吗?”作为准妈妈,了解无痛分娩中的麻醉知识,能帮助你更从容地迎接新生命。
一、无痛分娩的麻醉原理:让疼痛“变轻”而非“消失”
无痛分娩的麻醉并非让产妇完全感受不到疼痛,而是通过阻滞痛觉神经,将分娩疼痛从“难以忍受的剧痛”降至“可接受的轻微胀痛”,同时保留子宫收缩和下肢活动能力。其核心是“椎管内麻醉”,与剖宫产的麻醉方式类似,但用药剂量和浓度更低。
(一)麻醉药如何发挥作用?
女性骨盆内的子宫、宫颈和阴道的痛觉信号,主要通过腰骶部的脊神经传递到大脑。无痛分娩时,麻醉医生将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和少量镇痛药(如芬太尼)注入腰椎的硬膜外腔,阻滞这些脊神经的痛觉传导:
-痛觉信号被阻断后,产妇对宫缩的疼痛感知显著减弱,但仍能感觉到宫缩的“紧绷感”(这有助于配合助产士用力);
-药物浓度仅为剖宫产麻醉的1/5-1/10,不会影响子宫收缩,也不会导致下肢完全瘫痪(产妇仍能活动腿部)。
(二)麻醉过程:与剖宫产有何不同?
无痛分娩的麻醉操作与剖宫产的“半麻”类似,但更注重“精准和低剂量”:
1.时机选择:通常在宫口开至2-3指时进行(此时规律宫缩已经建立,疼痛开始剧烈),过早可能抑制宫缩,过晚则错过最佳镇痛时机。
2.操作步骤:
-产妇侧卧,背部弯曲(膝盖尽量贴近腹部),暴露腰椎间隙;
-消毒皮肤后,麻醉医生用穿刺针经腰椎间隙刺入硬膜外腔(过程与半麻相同),成功后放入一根细导管;
-通过导管注入首剂麻醉药,10-15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
-导管保留在体内,连接镇痛泵,产妇可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压按钮追加药物(有安全剂量限制,不会过量)。
3.持续时间:镇痛泵可维持至分娩结束,宫口开全准备娩出时,可减少药量或暂停,避免影响产妇用力。
二、无痛分娩麻醉的适用人群与禁忌证
几乎所有产妇都适合无痛分娩麻醉,但少数情况需谨慎或禁止,确保母婴安全。
(一)适合无痛分娩的人群
-所有顺产产妇:无论初产妇还是经产妇,只要希望减轻疼痛,均可选择;
-疼痛敏感者:对疼痛耐受差,宫缩时难以配合的产妇;
-高危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疼痛可能加重病情,无痛分娩可稳定血压和心率;
-产程延长者:疼痛导致产妇疲劳,宫缩乏力,镇痛后可恢复体力,促进产程进展。
(二)需要避免的禁忌证
-椎管内感染:如腰部皮肤脓肿、脑脊膜炎,穿刺可能导致感染扩散;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80×10⁹/L)、血友病,穿刺可能引发椎管内出血,压迫脊髓;
-腰椎畸形或外伤:如腰椎骨折、脊柱侧弯严重,穿刺困难或可能损伤神经;
-颅内高压:如脑肿瘤、脑出血,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产妇拒绝或无法配合:如精神障碍、严重焦虑无法保持体位,可能导致穿刺失败或危险。
注意:对麻醉药过敏者极少(发生率<0.01%),术前医生会询问过敏史,无需过度担心。
三、无痛分娩麻醉的优点:不止“不痛”这么简单
无痛分娩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减轻疼痛”,更能带来一系列母婴获益:
(一)对产妇的好处
-缓解疼痛,减少痛苦:将疼痛从“10级剧痛”降至“3级以下轻微胀痛”,让产妇在清醒状态下享受分娩过程;
-减少应激反应:剧烈疼痛会导致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过度换气(引发呼吸性碱中毒),无痛分娩可稳定生命体征,降低心脑血管负担;
-保存体力,顺利分娩:疼痛导致的疲劳是产程延长的常见原因,镇痛后产妇可休息,宫口开全时更有力量娩出胎儿;
-降低剖宫产率:因疼痛无法耐受而选择剖宫产的比例可降低50%以上,让更多产妇实现顺产。
(二)对胎儿的好处
-减少缺氧风险:产妇过度疼痛时呼吸急促,会导致胎儿短暂缺氧(胎心下降),镇痛后母体血氧稳定,胎儿供氧更充足;
-避免宫缩过强:剧烈疼痛可能诱发不协调性宫缩(宫缩乏力或过强),影响胎盘血流,无痛分娩可调节宫缩节律。
四、准妈妈最关心的问题:麻醉安全与副作用
尽管无痛分娩已非常成熟,仍有准妈妈担心“对宝宝有影响”“会留下后遗症”,这些疑虑可通过科学知识解答:
(一)麻醉药会影响宝宝吗?
几乎不会。原因有三:
-剂量极低:无痛分娩的麻醉药剂量仅为剖宫产的1/10,进入母体血液的药量极少,通过胎盘到达胎儿的量微乎其微(<1%);
-药物选择安全:常用的罗哌卡因、芬太尼对胎儿呼吸和神经系统影响极小,代谢迅速;
-临床数据支持:全球超过亿例无痛分娩案例显示,接受麻醉的新生儿Apgar评分(评估新生儿健康的指标)与未接受者无差异,长期随访也未发现发育异常。
(二)产妇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
无痛分娩的副作用发生率低(<5%),且多为轻微、短暂的:
-下肢麻木或无力:麻醉药作用于运动神经所致,停药后1-2小时可恢复,产妇需在家人协助下活动,避免摔倒;
-恶心呕吐:与疼痛缓解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可遵医嘱使用止吐药;
-头痛:发生率约1%(穿刺时脑脊液轻微渗漏所致),表现为坐起时头痛,躺下缓解,多喝水、静脉补液1-2天可自愈,极少需要特殊治疗;
-血压下降:麻醉后血管扩张导致,发生率约10%,麻醉医生会提前静脉补液,必要时使用升压药,不会影响胎盘血流;
-皮肤瘙痒:少数人对芬太尼敏感,表现为面部、躯干瘙痒,停药后消失,严重时可用药缓解。
(三)会导致产后腰痛吗?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产后腰痛多与以下因素有关:
-孕期子宫增大导致腰部肌肉劳损;
-分娩时产妇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产后抱娃姿势不当。
临床研究显示,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与未接受者,产后腰痛发生率无差异(约30%-40%),且腰痛会在产后3-6个月逐渐缓解,与麻醉穿刺无关。
五、无痛分娩麻醉的实施与配合:准妈妈该怎么做?
无痛分娩的成功离不开产妇的配合,了解流程和注意事项能让过程更顺利。
(一)术前准备
-提前沟通:产前与产科医生、麻醉医生讨论无痛分娩的意愿,了解医院的实施条件(如24小时麻醉服务);
-禁食要求:无需严格禁食,但避免进食油腻、产气食物(如肉类、豆类),可少量进食流质(如粥、果汁),防止呕吐;
-心理准备:了解麻醉后仍会有宫缩感,并非“完全无痛”,避免过度期待导致失望。
(二)麻醉过程中的配合
-保持姿势:穿刺时严格侧卧,背部弓起,不随意移动(移动可能导致穿刺失败或损伤),如有不适可轻声告知医生,不要突然扭动;
-及时反馈:麻醉后告知医生疼痛缓解程度(如“疼痛从10分降到3分”),便于调整药量;
-配合监测:麻醉后会监测血压、胎心、宫缩,产妇需如实告知头晕、胸闷等不适。
(三)麻醉后的注意事项
-活动与体位:麻醉后可在床旁轻微活动(如站立、缓慢行走),促进产程,但需有人陪同;
-用力时机:宫口开全后,助产士会指导何时用力,此时可能需要暂时关闭镇痛泵,感受宫缩用力(麻醉不会影响用力能力,反而因体力充沛更易配合);
-产后观察:分娩后留观2小时,观察有无头痛、血压下降等,无异常即可返回病房。
六、关于无痛分娩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无痛分娩会延长产程”
事实:不会。研究显示,无痛分娩对第一产程(宫口扩张期)影响极小,甚至可能因产妇体力保存而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可能延长15-30分钟,但通过助产士指导用力可弥补,不会增加剖宫产风险。
误区二:“无痛分娩只能在公立医院做,私立医院不专业”
事实:无痛分娩的关键是麻醉医生的技术和医院的应急能力。正规私立医院若配备有资质的麻醉医生和完善的监测设备,同样可以安全实施,具体可提前考察医院的麻醉团队资质。
误区三:“经产妇产程快,没必要做无痛分娩”
事实:经产妇的宫缩可能更强烈、疼痛更剧烈,且产程快不代表疼痛轻。只要产妇感到疼痛难以忍受,无论初产还是经产,都有权利选择无痛分娩。
误区四:“无痛分娩太贵,性价比不高”
事实:无痛分娩的费用因地区和医院而异,一般在1500-3000元(含麻醉操作和镇痛泵),相较于剖宫产(1-2万元)更经济。从减少痛苦、降低剖宫产率的角度看,性价比极高,部分地区已将其纳入医保。
总结
无痛分娩中的麻醉技术是现代医学给产妇的“礼物”,通过低浓度药物精准阻滞痛觉,让分娩从“剧痛煎熬”变为“可控体验”。它对母婴安全、不影响产程和胎儿发育,副作用轻微且短暂,是值得推广的镇痛方式。
作为准妈妈,了解无痛分娩的麻醉原理、安全性和注意事项,能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记住,分娩的疼痛并非“必须忍受的考验”,享受科技带来的舒适,以更从容的状态迎接宝宝的到来,才是对自己和孩子最好的呵护。如果有任何疑问,产前及时与医生沟通,让专业团队为你的分娩保驾护航。
(吕春瑞 河南省滑县王庄镇卫生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