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就会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心脏病。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胸痹并不等同于心脏病。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胸痹以及中医的辨证与防治方法。
一、胸痹的概念与表现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发作常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可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
需要明确的是,胸痹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脏病。虽然心脏病可能会出现胸痹类似的症状,但胸痹的范畴更为广泛,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
二、胸痹的中医辨证
1.心血瘀阻证:表现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此证多因瘀血阻滞心脉所致。
2.气滞心胸证:症状为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舒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滞心胸而发病。
3.痰浊闭阻证:可见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多因痰浊内阻,痹阻心脉引起。
4.寒凝心脉证:表现为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此为寒邪内侵,寒凝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三、胸痹的防治方法
1.预防方面:首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舒缓压力,调畅情志,预防气滞心胸证的发生。其次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化痰祛湿作用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薏米等,以预防痰浊闭阻证。最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可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预防心血瘀阻证。
2.治疗方面: 首先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对于心血瘀阻证,可采用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方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气滞心胸证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较为合适;痰浊闭阻证当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是常用的方剂;寒凝心脉证则要用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之法,可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其次辅助针灸治疗,针灸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胸痹的症状。常用穴位有内关、膻中、神门、心俞等。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用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手法进行针刺。最后加强生活起居调理。胸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病情发作时,可立即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总之,胸痹不一定是心脏病,中医对于胸痹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再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可有效缓解胸痹的症状,预防疾病的发展。如果出现胸痹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田志广 许昌市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