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的中医奥秘,从“胸痹”到“心脉畅通”

2024-11-19 10: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心病,这一现代医学中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深厚而独特的认识。中医将其归属于“胸痹”或“真心痛”的范畴,并通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套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再到预防调护的完整理论体系。本文将深入探讨冠心病的中医奥秘,从“胸痹”到“心脉畅通”的转变过程。

一、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年老体虚、痰浊内生以及血瘀阻络等。

情志失调:中医认为,长期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可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往往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种情志失调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冠心病。

寒邪内侵:外感寒邪,侵袭心脉,可导致血脉凝涩,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有“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之说,形象地描述了寒邪内侵导致冠心病的病机。

年老体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正气渐衰,脏腑功能减退,心脉失养,易于发生冠心病。中医强调“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意指人过四十岁后,阴气逐渐衰减,阳气相对偏盛,阴阳失衡,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

痰浊内生:体内痰浊形成并阻塞心脉,影响气血流通,是冠心病发生的又一重要病机。这通常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常有关。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遏胸阳,气机不畅,从而诱发冠心病。

血瘀阻络: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瘀证,如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等,均可使心脉瘀阻,导致冠心病的发生。血瘀阻络是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病理状态。

二、中医对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冠心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

望诊: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象。冠心病患者舌苔多呈红色或紫色,舌底静脉紫暗且怒张,反映了心脉瘀阻的病理状态。

闻诊:通过听诊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了解病情。虽然闻诊在冠心病诊断中不如望诊、问诊和切诊重要,但也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及生活习惯等。这是中医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全面了解病情,判断病因病机。

切诊:通过切脉了解患者的脉象。冠心病患者脉象多表现为细脉、沉脉、涩脉或结代脉等,反映了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三、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医治疗冠心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调和气血等。

活血化瘀:针对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的血瘀病理状态,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这些药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缓解疼痛。

宣痹通阳:胸痹心痛多由阴寒凝滞、阳气不通所致。因此,宣痹通阳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常用方剂如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能够温通心阳,宣痹止痛。

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调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调和气血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常用药物有人参养荣汤、生脉散等,这些药物能够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此外,中医还注重运用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以及食疗、运动疗法等综合手段来治疗冠心病。这些方法能够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

四、中医对冠心病的预防与调护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对于冠心病而言,中医的预防与调护主要包括调节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方面。

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强调了情志调节的重要性。

合理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饮食为主,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中医对冠心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脏腑、调和气血等方法,中医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中医还强调预防与调护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在现代医学与中医相结合的背景下,冠心病的治疗将更加全面、有效。

(朱清果 方城县中医院 心病一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