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视角下的高血压,从病名到病因的深度剖析

2024-07-03 12: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作为一种现代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体系中虽无直接对应的病名,但其相关症状与中医理论中的多种病症有着密切关联。中医通常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并认为其发病机理涉及肝、肾、脾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以下将从中医视角对高血压的病名、病因及病理机制进行深度剖析。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并非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将高血压的症状如头晕、头痛、目眩等与“眩晕”、“头痛”等病症相联系。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肾阴虚等中医证候,常被用来描述高血压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状态。这些证候反映了高血压患者体内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的状态。

二、高血压的中医病因分析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先天禀赋不足及年老体衰等。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阳上亢,从而引发高血压。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情志不遂时,肝气不能正常疏泄,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影响到血压。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或嗜酒成癖,可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痰湿内阻,日久可化热,痰热互结,上扰清窍,也可引起高血压。此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血压。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可耗伤气血,导致气血不足或气机失调,进而影响血压。同时,过度安逸,缺乏运动,也会使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先天禀赋不足:部分人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体质较弱,肾气不足,或素体阴虚,容易导致肝阳偏亢,从而引发高血压。

年老体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肾气渐亏,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阴虚阳亢的情况,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三、高血压的中医病理机制

从中医角度看,高血压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肝、肾、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及气血、阴阳平衡紊乱。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当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风时,肝阳上亢,风火相煽,上扰清窍,可出现头晕、头痛、目眩等症。

肾虚水泛:肾为先天之本,肾虚则精髓不足,水湿内停。水湿泛滥,可出现水肿、少尿等症。在高血压患者中,肾虚水泛可导致血压升高,尤其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血瘀阻络: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均可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血瘀阻络,则可出现胸闷、心痛等症。这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

痰湿浊滞:痰湿浊滞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体质特征之一。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痰湿内生,痰湿浊滞于经络、脏腑之间,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四、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天麻、钩藤、杜仲、牛膝等。这些药物具有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等作用,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配伍使用。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例如,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采用针刺太冲穴、合谷穴等穴位来平肝潜阳。

推拿治疗:具有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可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食疗: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如海带、木耳、芹菜、绿豆等。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通过饮食调理来改善高血压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体系。通过辨证施治和综合调理,中医能够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高血压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替代西医的降压治疗。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朱清果 方城县中医院 心病一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