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视角下,高血压防治有诀窍

2023-09-14 14: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正逐渐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从医学角度来讲,高血压指的是在没有服用降压药物且排除其他外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血压持续升高到140/90 mmHg或以上。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中医对高血压有着独特的认识,它并未将高血压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将其归类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比如,当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清窍,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等类似高血压的症状;肾脏的阴阳失衡,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也会导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

中医防治高血压的诀窍主要体现在辨证施治、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中药辅助等多个方面。

第一,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核心所在。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将高血压细致地分为不同的证型,如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阻、气血亏虚等。不同的证型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以肝阳上亢型为例,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状;而肝肾阴虚型患者则可能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如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化痰祛湿、补益气血等。就像为每一把锁找到合适的钥匙一样,精准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缓解症状的目的。

第二,饮食调养在中医防治高血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认为,食物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和脏腑,平衡阴阳。高血压患者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中的芹菜,具有清热平肝的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尤为适宜;菠菜富含铁元素和多种维生素,能够滋养肝肾,对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水果中的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元素,可以促进钠的排出,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患者应少吃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生湿生热,加重体内的痰湿或火热之象,不利于血压的控制。此外,中医还提倡食疗,如用芹菜、菊花、山楂等食材来辅助降压。将芹菜洗净后榨汁饮用,或者用菊花、山楂泡水代茶饮,长期坚持饮用,都能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

第三,情志调节也是中医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方面。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绪波动过大,如愤怒、焦虑、抑郁等,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血压升高。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太极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冥想时,患者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深度的放松;瑜伽通过各种体式的练习和呼吸的配合,能够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缓解紧张情绪;太极则以其缓慢、柔和的动作,引导气血流畅,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第四,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同样至关重要。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倡导顺应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按时作息能够使人体的生物钟与自然节律相协调,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例如,夜晚是人体阴气旺盛、阳气潜藏的时候,此时应早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清晨阳气生发,应早起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以激发阳气。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降低体重,还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管的弹性,有助于降低血压。同时,患者还应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加重高血压的病情。

第五,中药辅助治疗也是中医防治高血压的特色之一。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能会使用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的药物。钩藤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的作用,石决明则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二者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抑制肝阳上亢,降低血压。对于肝肾阴虚型,则可能会使用熟地黄、枸杞子等滋阴降火的药物。熟地黄能够滋阴补血、益精填髓,枸杞子则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它们可以滋养肝肾之阴,从根本上改善肝肾阴虚的状况,从而稳定血压。

综上所述,中医视角下高血压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辨证施治、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中药辅助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风险。当然,高血压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也应遵循现代医学的指导,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配合西药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还应树立长期治疗的观念,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赖红荣 汝南县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