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运转的能量源泉。气属阳,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等作用;血属阴,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共同构成“气血同源”“气血同调”的整体关系。一旦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引发全身多系统的功能失调。
一、什么是“气血”?
1.气的本质与功能
中医所说的“气”,并非简单的物理气体,而是一种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源于先天肾精、后天水谷精微和自然界清气,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生成。其核心功能包括:
-推动作用:促进血液运行、津液代谢、脏腑活动及生长发育。如气的推动无力,会导致血液瘀滞、水液停聚,或脏腑功能减退、生长迟缓。
-温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体温,保证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气的温煦不足(“气虚寒”),会出现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脏腑功能低下。
-固摄作用:控制血液、津液等物质的正常运行,防止其无故流失。如气不摄血,会导致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气不摄津,会出现自汗、多尿、流涎等。
-防御作用:抵御外邪侵袭,增强机体抵抗力。气虚则防御功能减弱,易感冒、生病且恢复缓慢。
2.血的本质与功能
血主要由水谷精微经脾胃运化生成,在心肺作用下化生成血,循行于脉中,滋养全身。其核心功能是:
-濡养作用:为脏腑、经络、组织提供营养,维持其正常功能。如面部、眼睛、毛发、肌肉等的濡养均依赖血的供应。
-载气作用:血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血而运行全身。若大量失血(如产后大出血),会导致“气随血脱”,出现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足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血虚则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精神恍惚等。
二、气血不足的常见表现
气血不足多因先天禀赋薄弱、饮食不节(如长期节食、偏食)、劳累过度(如长期熬夜、体力透支)、慢性疾病耗损(如久病不愈、慢性出血)或女性产后、经期失血过多所致。其表现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典型症状如下:
1.全身整体表现
-乏力虚弱:气血不足最核心的表现是全身乏力,稍事活动即感疲惫,体力明显下降,懒得说话(“少气懒言”),声音低微。这是由于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减弱,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所致。
-面色与神态异常:面色苍白或萎黄,缺乏光泽(“面色无华”),嘴唇、指甲颜色淡白(“唇甲色淡”);精神萎靡,眼神涣散,反应迟钝,对事物缺乏兴趣,严重时甚至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
2.五官与毛发表现
-眼部症状:眼白颜色变淡,缺乏血色,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皮沉重,易疲劳。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血虚则肝血不足,目失所养。
-毛发与指甲症状:头发干枯、稀疏、易脱落,发质脆弱易断;指甲薄脆、易开裂,月牙(甲半月)变小或消失,甚至出现凹陷或竖纹。这是由于气血无法充分滋养毛发与指甲所致。
-口腔与鼻部症状:口唇淡白无血色,舌头颜色淡、舌苔薄白,味觉减退;鼻腔干燥,易出血(多为少量、淡红色血),因气不摄血或血虚生燥所致。
3.脏腑与系统表现
-心血管系统:心悸、心慌,活动后加重,自觉心跳无力;脉象细弱、跳动无力(“脉细弱”)。这是由于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脏推动血液的力量减弱所致。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进食后腹胀,大便稀溏或排便无力(“气虚便秘”)。因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减弱,无法正常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进一步加重气血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生殖与内分泌系统:女性常见月经量少、色淡、周期延长,甚至闭经;产后乳汁稀少、质稀;男性可能出现性欲减退、精子活力不足。因气血不足以充养冲任二脉(女性)或肾精(男性),导致生殖功能减退。
-肢体与皮肤表现:四肢末梢(手脚)冰凉,冬季更明显,甚至麻木、屈伸不利;皮肤干燥、粗糙、缺乏弹性,易出现皱纹或色斑,受压部位(如臀部、脚踝)易生压疮且愈合缓慢。因气血无法充分濡养四肢和皮肤,温煦作用减弱。
4.精神与睡眠表现
-精神状态:情绪低落、易焦虑、烦躁,记忆力明显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学习效率降低。因气血不足以濡养心神,脑窍失养所致。
-睡眠质量: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睡眠时间短但仍感疲惫,严重时彻夜不眠。中医认为“血不养心”则神不安,“气不摄神”则睡眠浅,二者共同导致睡眠障碍。
三、气血不足的常见人群与诱因
气血不足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种体质状态,以下人群更易出现:
-女性:因月经、生育、哺乳等生理过程易失血,若调养不当,易出现气血亏虚,尤其多见于青春期(月经初潮后)、产后、更年期女性。
-长期劳累者:如高强度体力劳动者、熬夜加班的上班族,长期透支体力和精力,耗伤气血,导致生成不足。
-慢性疾病患者:如贫血、消化性溃疡(慢性出血)、慢性肾病(肾精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肿瘤(长期消耗)等,均会逐步耗损气血。
-节食减肥或饮食不均衡者:长期节食、偏食会导致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成无源,尤其多见于追求“瘦”而过度控制饮食的人群。
四、气血不足的调理原则
气血不足的调理核心是“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肾是气血生成的根本。常见方法包括:
-饮食调理:多吃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莲子、黑芝麻、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生活调护:保证充足睡眠(23点前入睡,利于气血恢复),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气血运行)。
-中医干预:气虚为主者,可选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血虚为主者,可选用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气血两虚者,常用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或归脾汤,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总之,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引发全身多系统的功能衰退。了解其表现和诱因,及时通过饮食、生活方式或中医调理改善,才能维持气血充盈、脏腑调和,保障身体健康。
(李美晶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